柳下惠死后葬在汶水之阳, 其墓历来受到人们的保护 。 秦伐齐,道经柳下惠墓地, 秦下令:“有去柳下惠墓地采樵者, 死无赦 。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泰安知县毛蜀云曾三次整修其墓, 在四周立有界石, 为防汶水冲蚀, 在墓南、西、北各筑土堤, 东南垒石坝三十丈加以保护, 并植杨柳千株, 使柳下“碧玉千树, 青丝万条”的古风重现 。
【评价】
柳下惠选择坚持“直道而事人”, 最后只能去官隐遁, 成为“逸民” 。 《论语》记载孔子对柳下惠的评价是:“降志辱身矣, 言中伦、行中虑, 其斯而已矣 。 ”意思是, 相比伯夷、叔齐的宁肯饿死也不食周粟, 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 虽然屈辱了身份, 但是能做到言行举止合乎道德和理智 。 《左传》中孔子也把臧文仲让柳下惠下台, 列为臧氏执政的“三不仁”之一, 表示谴责 。
孟子对柳下惠非常推崇, 《孟子》一书曾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称四位大圣人, 认为他不因为君主不圣明而感到羞耻, 不因官职卑微而辞官不做;身居高位时不忘推举贤能的人, 被遗忘在民间时也没有怨气;贫穷困顿时不忧愁, 与乡下百姓相处, 也会觉得很愉快;他认为自己和任何人相处, 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响 。 因此, 听说了柳下惠为人处世的气度, 原来心胸狭隘的人会变得宽容大度, 原来刻薄的人会变得老实厚道 。 孟子认为像柳下惠这样的圣人, 是可以成为“百世之师”的 。
柳下惠是谁啊 旧小说多引用“柳下惠坐怀不乱”的典故,来赞扬男子之美德 。 相传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宿于郭门,有一个没有住处的妇子来投宿,柳下惠恐她冻死,叫她坐在怀里,解开外衣把她
裹紧,同坐了一夜,并没发生非礼行为 。 于是柳下惠就被誉为“坐怀不乱”的正人君子
柳下惠是谁? 意思是说这个人是个正人君子 。
摘自南怀瑾《论语别裁》
下面跟着说到柳下惠, 鲁国的人, 大家都知道柳下惠“坐怀不乱”, 这还是小事情, 历史上坐怀不乱的男人或女人有很多, 不过古人以柳下惠作标榜, 我们也不必再另外举别人的例子了, 而坐怀不乱并不是柳下惠最高的一面, 他最高的一面在这里:
柳下惠为士师, 三黜 。 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 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 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作士师, 等于所在管刑法的官, 勉强比作现代的司法部长或最高法院院长 。 他三次上台, 三次都被罢免下台, 于是有一个人对他说, 你先生何必一定要在鲁国做事, 出国去吧!你自己国家不要你, 何必一定干, 到别的国家说不定有更好的地位 。 柳下惠答复他说, 一个人终身行直道, 思想、行为、做事完全直的, 走正路来做人家的部下, 在任何一个国家社会做事, 都是一样会有问题, 都要吃亏, 会被挤下来的 。 如果以歪曲的心思, 用手段来取得地位, 以得功名富贵为荣耀, 并不想真为国家社会做事的, 那又何必离开自己父母之国呢?祖宗都在这里, 一样可以做事 。 换句话说, 随便在哪里, 决不走歪路, 而走正路, 在任何社会都是一样比较困难的 。 柳下惠的人品就在这里, 为了贯彻人格的思想, 为了贯彻传统文化以正道事人, 以正道立身处世, 忽视于功名富贵, 那是身外事, 并不在乎, 这是他的人格 。 这里先记载他的事情, 后面孔子还要提到他的 。
为什么把柳下惠的事放在微子、箕子、比干三人的记载后面?柳下惠并不是殷纣时代的人, 而是春秋战国孔子这一时代的人, 还可能稍稍早一点, 比孔子大几岁, 不过已是一个天下闻名了不起的人物, 这里先记载他的事, 柳下惠的这几句话, 也说明了前面三个人的事情 。 所以中国的古文, 如《论语》的文章一看起来好像是法律的条文, 一条一条, 好像连不起来, 实际上仔细一读, 它是长篇文章, 连接得非常好 。 换句话说, 微子、箕子、比干、有的愿杀身以成仁, 如比干;被赶出去就走了, 如微子;为奴就为奴, 如箕子 。 为什么他们不弯一弯呢?态度稍微改变一下, 去拍个马屁, 也会好好用他们, 更何况他们本来就是皇族 。 可是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这就说明个人作人也好, 在国家社会中立足作一普通人也好, 大原则上人格的重要 。 反过来, 就是如果以枉道事人的话, 随便哪里都可以干, 如果坚持以正道、直道事人, 又何必离开?所以引用柳下惠的这几句话, 等于是为上面三个人的事, 作了一个注解, 这就是《论语》的编辑方法 。 以下是尚香论坛“不知所云”网友发的:
推荐阅读
- 娱乐知识|如何忘记你,韩剧如何忘记你哪里可以看
- 娱乐知识|你到底是谁,你到底是谁完整版
- 娱乐知识|智取生辰纲的是谁,智取生辰纲情节脉络图
- 娱乐知识|美合是谁,王一博怎么认识美合的
- 娱乐知识|望远镜是谁发明的,望远镜是不是简森发明的
- 娱乐知识|电报是谁发明的,爱迪生发明了自动发报机
- 历史地理知识|独库公路起点和终点是哪里,独库公路零公里标志
- 历史地理知识|汝窑产地是哪里的,汝窑哪个牌子最正宗
- 历史地理知识|痛风是哪里痛,痛风的七个征兆
- 历史地理知识|对头是哪里的方言,武汉方言口头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