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知识|颗和棵怎样区分,两棵草是哪个棵( 二 )


一种未经炼制的粗盐 。 俗称粒盐 。 与末盐、散盐相对 。

颗和棵怎么区别呢? 1、“棵”用于树木等植物个体 。 例如:
(1)他家门口有两棵高大的皂角树 。
(2)院子西头, 种着几棵桑树 。
2、“颗”一般用于小而圆的东西, 包括颗粒状的东西 。 例如:
(1)小刘从地上捡起两颗子弹, 放进子弹袋 。
(2)这时, 他看见桌子上有几颗红枣 。
“颗”也常用于钉子、印章、星星等, 这些东西看上去也都比较小 。 例如:

(1)盒子里还有几颗小钉子, 你都用了吧 。

(2)你可别小看这两颗印章, 加盖这两颗印章, 圣旨才能生效 。

“颗”还可常用于人的心脏和牙齿等 。 例如:

(1)带着一颗心来, 不带半根草去 。

(2)孩子昨天掉了一颗乳牙 。


扩展资料

“颗”字的本义是“小的头颅” 。 头一般呈椭圆或圆形, 因此“颗”通常被借指小而圆的颗粒状物体 。 如:豆颗、盐颗、丁香颗、珍珠颗等 。 后来, “颗”又引申出量词的用法, 其所用对象仍然限于小而圆的颗粒状物体 。
那么, 当时通常用来表示树木等植物的量词主要是“株”字, 它始见于先秦文献 。 《说文?木部》云:“株, 木根也 。 ”“木根”就是树根, 引申为树粧、树干, 再进而用作表示长条形的树木等植物的量词 。
大约到了明代中叶前后, 新的情况开始出现 。 《西游记》第二十五回“你去把那崖边柳树伐四颗来”中这里的量词“颗”, 就突破了“颗粒状物体”的范围, 用来表示长条形的“树木等植物”了 。
开始可能是误用, 但由于《西游记》是影响广泛的文学名著, 很快被不少人接受并袭用, 逐渐出现在其他作品中, 这里也包括前面所引《儒林外史》和鲁迅的小说 。

一棵和一颗什么区别啊? 一、用法不同
棵:用于植物, 如:一~桃树 。 两~白菜 。
颗:多用于颗粒状的东西, 如:一~珠子 。 一~子弹 。 一~牙齿 。 一~~汗珠子往下掉 。
二、笔顺不同
棵:横、竖、撇、点、竖、横折、横、横、横、竖、撇、捺 。
颗:竖、横折、横、横、横、竖、撇、点、横、撇、竖、横折、撇、点 。
组词解释:
1、砂颗[shā kē]砂粒 。
2、饭颗山[fàn kē shān]相传是 唐 代 长安 附近的一座山 。
3、颗冻[kē dòng]亦作“颗涷” 。 药草名 。 即款冬 。
4、梨颗[lí kē]亦作“棃颗” 。 梨子 。 因其呈颗状, 故称 。
5、泪颗子[lèi kē zǐ]亦作“泪颗子” 。 方言 。 泪珠 。

颗与棵的区别 没有分别 。 相对来说, “株”在相关专业中常用, 更为正式些, 偏向专业术语;“棵”则比较口语化, 通俗化 。
棵和颗的区别是什么? 作为量词, 区别如下:
1、使用习惯不同 。
“株”是植物专用的量词, 而且多指小型植物 。
“棵”可用在大型和小型植物上, 但用在小型植物上没有“株”来得贴切 。
2、语体上有差别 。
“棵”既用于书面语, 也可用于口语, 更倾向于口语化 。
“株”则更多的保留在古代的各类文献中, 从口语中逐渐消失, 但在许多书面化的语言中仍常用 。
扩展资料
棵, “木”与“果”联合起来表示“已经初次结果的果树”、“正式列入统计数字的成熟果树” 。 本义:正式列入统计数字的成熟期果树 。 引申义:(成熟)植物的植株单位, 量词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