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地理知识|乙肝会怎么样,为什么国家禁止查乙肝( 三 )


乙肝病毒携带者不适于药物治疗 , 等待自然转阴才是明智之举 。 他们可以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 , 但不宜从事餐饮服务和保育工作 。

干扰素治疗慢性乙肝有效吗?何有成教授
干扰素是1957年发现的 , 问世已有30多年 。 这是人体受到病毒侵袭时 , 自然产生出来的一种极微量的蛋白质 , 是人体本身的抗病物质 。 十多年前生产这种生物制品成本非常昂贵 , 每克约需5000万美元 , 约等于当时1.5~2 吨黄金的价值 。 现在除可以用人血制备干扰素外 , 还能成功用生物工程技术生产干扰素 , 为临床应用开辟了广阔的前景 。
慢性乙型肝炎迄今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 而干扰素是国内外公认的较为有效的抗病毒药物 。 其中25~50%的患者经3至4 个月治疗后有良好反应 , 乙型肝炎病毒e 抗原和脱氧核糖核酸(HBV-DNA)从血中消失 , 随后临床症状缓解 , 转氨酶恢复正常 。 不少研究结果表明 , 欧美国家患者疗效较佳 , 而东方(如中国、日本)患者疗效较差 。 但如能仔细挑选治疗对象 , 干扰素对慢性乙肝的疗效仍可望提高 。 由于机体对干扰素的反应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 , 因此 , 什么类型的慢性乙肝患者可望对干扰素有较好的疗效 , 这不仅是临床医生在决定用药前必须考虑的问题 , 也是众多患者所关注的话题 。 1990年在美国召开的第七届国际病毒性肝炎会议上 , 专家们提出患者的下列因素将会影响干扰素的治疗效果:
1.凡成人期感染乙肝病毒、治疗前肝炎病程短(小于7 年 , 尤其是在2 年左右)、e抗原阳性伴低水平HBV-DNA 阳性、血清转氨酶增高、女性患者、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抗体阴性和无其它疾病(如爱滋病毒感染、肾病和糖尿病等)伴随者疗效好 。
2.e抗原阴性而HBV-DNA 阳性的患者 , 应用干扰素亦有一定效果 , 但疗效稍逊 。 慢性迁延型肝炎的疗效亦较慢性活动型肝炎差 。
3.HBsAg阳性的肝硬化患者疗效亦较差 , 可能与HBV-DNA 已整合到肝细胞的基因组内有关 。 此时机体对干扰素的敏感性下降 , 反应就差 。 病程越长 , 整合的机会越大 , 敏感性也越低 。
4.无症状的乙肝病毒携带者 , 血清转氨酶正常者 , 干扰素治疗基本无效 。 因为这类患者往往在胎内或出生时已感染乙肝病毒 , 此时患者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成熟 , 以致不能清除病毒 , 故绝大多数演变为慢性病毒携带状态 。 这类患者内源性干扰素往往并不缺乏 , 故给予外源性干扰素治疗常不奏效 。
在干扰素治疗有效的病例中 , 治疗初期常有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现象 , 随后e抗原和HBV-DNA 消失 , e抗体出现 , 继而转氨酶恢复正常 。 转氨酶升高与干扰素治疗后受病毒感染的肝细胞被体内杀伤性免疫细胞溶解破坏有关 , 是预测治疗有效的重要标志之一 , 如果不伴有黄疸和消化道症状(恶心、呕吐、食欲明显减退)等肝功能损害加重的表现 , 患者不必为转氨酶升高而过分担忧 , 更无须停药或加用降酶药物 。 但大多数患者在干扰素治疗期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 如发热、肌痛、恶心、呕吐等 , 还应注意骨髓抑制 , 个别有严重反应者应调整剂量或立即停药 , 故接受干扰素治疗患者应以住院观察为宜 。

干扰素与乙肝 郭秀藏副主任医师
慢性乙型肝炎在病毒性肝炎中发病率最高 , 自然经过多预后不良 , 未经治疗5年后约50%的患者发展成肝硬化 , 一小部分自然地发展成无症状HBsAg携带者(每年约2%-3%) 。 慢性乙型肝炎的炎症活动性与病毒免疫反应有关 。 而a干扰素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主要是免疫调控机制起作用 。 1996年11月德国消化和代谢疾病学会专门讨论了慢性肝炎的治疗问题 , 并对治疗的适应症、治疗方法、临床观察、治疗后的复发等问题提出了建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