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理篇 健身气功·六字诀的学与练

应编辑部之邀 , 开始撰写健身气功·六字诀系列文章 , 从“明理篇”开始 , 此后陆续完成每一诀的学与练相关文章 , 希望与读者及功友共同学习、共同探讨 。
功法探源
健身气功是综合中国传统养生家族中“行气”“导引”等健身方法的养生功法 。 健身气功·六字诀重调息 , 是健身气功中侧重呼吸吐纳(“行气”)的养生功法 。 而在习练过程中 , 亦有肢体屈伸导引 。 该套功法与健身气功中侧重“导引”类的功法还是有些差异 , 其主要原因是“行气”与“导引”的侧重点不同 。
“行气”和“导引”的结合是传统养生功发展的必然结果 。 一股认为 , 中国传统养生功法是从原始先民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发展出来的 , 这一过程大概完成于周代 。 当时的养生功法还没“行气”“导引”之分 , 可以用“肢体运动”笼统概括之 。 后来从“肢体运动”中分离出了“导引”“行气”等类别 。 春秋至两汉 , “导引”和“行气”便朝着各自的方向快速发展 。 “行气”注重气息的控制 。 战国时期的《行气玉佩铭》记录了“行气”的一种方法 。 《庄子·刻意》中“吹啕呼吸 , 吐故纳新”是对“行气”特点的描述 。 《庄子·齐物论》中的南郭子綦“隐机而坐 , 仰天而嘘”应是在实践“行气”法 。 “导引”注重肢体动作的控制 。 《庄子·刻意》中“熊经鸟伸”属于此类功法 。 近年来出土的《引书》、《导引图》基本上都是对肢体“导引”讨论 。 《吕氏春秋·古乐》曰:“民气郁阏而滞者 , 筋骨瑟缩不达 , 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 是对“导引”作用、源起之阐释 。 时至东晋 , 葛洪对固守一种功法 , 而不知博采众长的现象予以批判 。 他在《抱朴子》中说:“明吐纳之道者 , 则曰:唯行气可以延年矣;知屈伸之法者 , 则曰:唯导引可以难老矣” 。 从中可以看到 , 葛洪时代“导引”“行气”独立依然存在 , 但是二者融合思想也已出现 。
魏晋以后 , 由于越来越多的人(医家、儒者、道士等)参与 , “导引”和“行气”功法逐步发展成熟 , 并且一些功法中已经明显兼备了“行气”和“导引”二者特点 。 魏晋时代 , 陶弘景《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载“狼踞鸱顾 , 左右自摇 , 亦不息自极 , (极乃徐徐出气) , 复三 。 ”即是“导引”和“行气”的完美结合 。 “导引”与“行气”的概念也逐渐融合交叉 , 人们经常以“导引行气”连称 , 有时仅以“导引”概括之 。 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说:“引之者 , 引此旧身内恶邪伏气 , 随引而出 , 故名导引 。 ”是用“行气”解释“导引”的明证 。 另外 , 很多交叉功法(“导引”+“行气”)也有所侧重 。 有些侧重肢体“导引” , 有些侧重呼吸“行气” 。 今天我们习练的健身气功·六字诀 , 便是融合“导引”与“行气”二者特点 , 侧重“行气”的一种养生功法 。
关于“导引”和“行气”的发展演变 , 可以用下图简略表示:
养生原理
“行气”主要通过控制呼吸达到健身养生的目的 。 根据控制气息的侧重点不同 , 又有重吸气(纳)、重呼气(吐)、重闭气的区别 。 吸主要是吸进自然界清气(纳新) , 呼主要是吐出体内浊气(吐故) 。 吸气法注重对吸气过程的控制 , 尽可能多的吸入清气 , 从而活跃全身血脉 , 促进机体的新陈代谢 。 呼气法侧重对呼气过程的控制 , 最大限度的排除身体浊气 , 激发脏腑气机 。 根据此理 , 传统养生学又有“吸为补 , 呼为泄”的观点 。 从根本上讲 , “吐故纳新”是“行气”达到养生祛病的基本原理和根本手段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