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大鲵介绍( 二 )


雌鲵每次可产500-600颗卵 。 经过40-50天才能孵出幼鲵,直到1月份之前它们都还是一动不动的,到这之后,它们才一点一点的挪出巢 。 这些幼体可以在繁殖巢以及溪流下游远达500米的阿佐动物公园里找到 。 到了6月份底的时候幼体可长达60-70毫米 。 此后它们就销声匿迹了,这段时期它们从未被发现过 。

日本大鲵介绍

文章插图

种群现状
作为日本的国宝,日本大鲵(大山椒鱼)被广岛研究发展局,环境保护署列入为珍稀动物,它们是广岛最受威胁的物种之一 。 而曾几何时,它们在中国山脉是最为寻常的 。 随着40-50年前人们的大肆捕食大鲵和小孩子们大量抓获幼鲵,各地大鲵剧减,没有以往的数据可供比较 。
日本大鲵早在1952年就受到了立法保护 。 但栖息地的不断丧失对它们构成了巨大威胁 。 大坝阻止了它们的迁徙,并分隔了它们的群落 。 随着河流的环境质量状况的不断下降,大鲵的人工繁殖巢也相继应用 。 这些人工繁殖巢是由一根直径20厘米的管子连通直径60厘米的产卵床,它有一个盖子,还有一个用于窥视孔 。 在兵库,许多雌性大鲵在巢产下了卵,但这些卵到最后都坏死了 。 这些巢也可能被河流不断的淹埋 。
另外还有一个困难就是很难弄清日本大鲵的生活周期中的幼体阶段 。 人们对幼鲵和小鲵还知之甚少 。 这是日本大鲵生活周期中的“断链” 。 即便是成年大鲵已经产卵,但如果是“华而不实”的话,那么它们的下一代也将不复存在 。 大鲵数量的减少不仅仅只是日本的问题,也还是中国和美国的问题,更是全世界的问题 。
日本大鲵介绍

文章插图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2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近危(NT) 。
【日本大鲵介绍】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Ⅰ级保护动物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