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禄堂《拳意述真》( 二 )



2、暗劲

暗劲者 , 拳中之柔劲也(柔劲与软不同:软中无力 , 柔非无力也) , 即练气化神、易筋之道也 。 先练明劲 , 而后练暗劲 , 即丹道小周天止火再用大周天功夫之意 。 明劲停手 , 即小周天之沐浴也 。 暗劲手足停而未停 , 即大周天四正之沐浴也 。 拳中所用之劲 , 是将形气神(神即意也)合住 , 两手往后用力拉回(内中有缩力) , 其意如拔钢丝 。 两手前后用劲:左手往前推 , 右手往回拉;或右手往前推 , 左手往回拉 , 其意如撕丝绵;又如两手拉硬弓 。 要用力徐徐拉开之意 。 两手或右手往外翻横 , 左手往里裹劲 。 或左手往外翻横 , 右手往里裹劲 , 如同练鼍形之两手 , 或是练连环拳之包裹拳 。 拳经云:“裹者如包裹之不露” 。 两手往前推劲 , 如同推有轮之重物 , 往前推不动之意 , 又似推动而不动之意 。 两足用力 , 前足落地时 , 足根先着地 , 不可有声 。 然后再满足着地 , 所用之劲 , 如同手往前往下按物一般 。 后足用力蹬劲 , 如同迈大步过水沟之意 。 拳经云:“脚打采意不落空” , 是前足;“消息全凭后脚蹬” , 是后足;“马有迹蹄之功” 。 皆是言两足之意也 。 两足进退 , 明劲暗劲 , 两段之步法相同 。 惟是明劲则有声 , 暗劲则无声耳 。

3、化劲

化劲者 , 即练神还虚 , 亦谓之洗髓之功夫也 。 是将暗劲练到至柔至顺 , 谓之柔顺之极处 , 暗劲之终也 。 丹经云:“阴阳混成 , 刚柔悉化 , 谓之丹熟” 。 柔劲之终 , 是化劲之始也 。 所以再加上功夫 , 用练神还虚 , 至形神俱杳 , 与道合真 , 以至于无声无臭 , 谓之脱丹矣 。 拳经谓之“拳无拳 , 意无意 , 无意之中是真意” , 是谓化劲 。 练神还虚 , 洗髓之工毕矣 。 化劲者 , 与练划劲不同 。 明劲暗劲 , 亦皆有划劲 。 划劲是两手出入起落俱短 , 亦谓之短劲 。 如同手往着墙抓去 , 往下一划 , 手仍回在自己身上来 , 故谓之划劲 。 练化劲者 , 与前两步功夫之形式无异 , 所用之劲不同耳 。 拳经云:“三回九转是一式” , 是此意也 。 三回者 , 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 , 即明劲、暗劲、化劲是也 。 三回者 , 明、暗、化劲是一式;九转者 , 九转纯阳也 。 化至虚无而还于纯阳 , 是此理也 。 所练之时 , 将手足动作 , 顺其前两步之形式 , 皆不要用力 , 并非顽空不用力 , 周身内外 , 全用真意运用耳 。 手足动作所用之力 , 有而若无 , 实而若虚 。 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意 , 亦非不着意 , 意在积蓄虚灵之神耳 。 呼吸似有似无 , 与丹道功夫 , 阳生至足、采取归炉、封固停息、沐浴之时呼吸相同 。 因此 , 似有而无 , 皆是真息 , 是一神之妙用也 。 庄子云:“真人之呼吸以踵” , 即是此意 , 非闭气也 。 用工练去 , 不要间断 , 练到至虚 , 身无其身 , 心无其心 , 方是形神俱妙 , 与道合真之境 。 此时能与太虚同体矣 。 以后练虚合道 , 能至寂然不动 , 感而遂通 , 无入而不自得 , 无往而不得其道 , 无可无不可也 。 拳经云:“固灵根而动心者 , 武艺也;养灵根而静心者 , 修道也” 。 所以形意拳术与丹道合而为一者也 。

二 则

形意拳起点三体式 , 两足要单重 , 不可双重 。 单重者 , 非一足着地 , 一足悬起 , 不过前足可虚可实 , 着重在于后足耳 。 以后练各形式亦有双重之式 。 虽然是双重之式 , 亦不离单重之重心 。 以至极高、极俯、极矮、极仰之形式 , 亦总不离三体式单重之中心 。 故三体式为万形之基础也 。 三体式单重者 , 得其中和之起点 , 动作灵活 , 形式一气 , 无有间断耳 。 双重三体式者 , 形式沉重 , 力气极大 。 惟是阴阳不分 , 乾坤不辨 , 奇偶不显 , 刚柔不判 , 虚实不明 , 内开外合不清 , 进退起落动作不灵活 。 所以形意拳三体式 , 不得其单重之中和 , 先后天亦不交 , 刚多柔少 , 失却中和 , 道理亦不明 , 变化亦不通 , 自被血气所拘 , 拙劲所捆 , 此皆是被三体式双重之所拘也 。 若得着单重三体式中和之道理以后行之 , 无论单重双重各形之式 , 无可无不可也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