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待】鸡娃式教育是怎样的 如何看待鸡娃式教育

继填鸭式喂养之后 , 又出现了鸡娃式教育 , 常用来形容家长给孩子打鸡血、催促孩子努力学习 , 而后把孩子当做攀比的对象的一种做法 , 在中国很多家庭可以见到 , 如何看待鸡娃式教育?下面带来介绍 。

鸡娃式教育是怎样的?家长把孩子变成“鸡娃” , 归根结底是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精英教育”思想在作祟 , 也从侧面折射出家长的升学焦虑和就业焦虑 。 家长对孩子的未来抱有希望可以理解 , 但是 , 以过高的期望裹挟孩子 , 真能让孩子变得优秀且拥有美好的未来吗?
德国学者曾开展过关于学前教育的讨论 , 讨论的焦点是学前教育应该以游戏为中心 , 还是以学科学习为核心 。 他们将50个以游戏为中心的幼儿园与50个以教授知识为中心的幼儿园进行比较 , 并持续跟踪多年 。 结果发现 , 孩子提前学习的优势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那么持久 , 最多只能保持到小学四年级 。 从四年级开始 , 他们的成绩会出现断崖式下滑 , 特别是在阅读和数学方面 , 劣势更甚 。 同时 , 在社交和情感上也出现一定程度的滞后 。
将孩子变成“鸡娃” , 其结果无非两个:一是成为父母期望中的“学神”“学霸” , 顺利进入当地重点小学、重点中学 , 最后考上理想的大学;二是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 , 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 , 进而产生一系列心理问题 , 最终一事无成 。 我们都期望看到第一种结果 , 尽量规避第二种结果 , 但现实是残酷的 , 真正能成为“学霸”的孩子少之又少 , 而平庸之人却数不胜数 。 改变“鸡娃”式的教育方式 , 需从转变学校的育人理念和家长的育儿观念入手 。
就学校教育而言 , 要树立“人人皆可为尧舜”的育人理念 , 面向全体学生 , 因材施教 , 促进每一名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 家长的“鸡娃”情节 , 是其对孩子的不合理期望所致 , 同时 , 中小学重视尖子生培养忽视中差生转化的“精英教育”行为 , 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
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请记住 , 远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 , 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 。 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 , 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 , 培养丈夫、妻子、母亲、父亲 , 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 。 ”

事实上 , 教师眼中的“尖子生” , 将来也不一定如家长和老师所愿——成为出类拔萃的人才 。 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曾谈到过一种现象:“现在的世界精英都不是当年的尖子生 , 他们在班级的排名是第7名到第17名 。 原因就是这些孩子人际关系更好 , 可以和第一名做朋友 , 也可以和最后一名做朋友 , 而且孩子压力小 , 生活更轻松 , 创意最好 。 ”学校教育面要向全体学生 , 充分挖掘每一名学生的潜能 , 这不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和使命 , 也是淡化家长“鸡娃”情结的现实需求 。
就家庭教育而言 , 家长不能为孩子设置过高的期望值 , 要引导孩子正确认识自己 , 充分发挥其兴趣和特长 , 让孩子成为真正的自己 。 正如世界上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一样 ,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 自家的孩子不可能成为“别人家的孩子” 。 家长试图通过“鸡娃”式的养育方式 , 让孩子成为一个“十八般兵器样样精通”的全能“电脑讯” , 必定会掩盖或扼杀孩子真正的特长 , 让孩子变得越来越平庸 。
如何看待鸡娃式教育?“鸡娃”是一种用来形容家长给孩子打鸡血、催促孩子努力学习的新说法 , 多用于焦虑的城市中产家长——他们将“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升学长征落实为从学前班到高中环环相扣的奋斗计划 , 然后滴水不漏地严格执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