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猪苓高产栽培的技术

猪苓是一种多年生的菌类药材 , 呈不规则黑色块状 , 表面呈褐色 , 苓肉白色 , 干后淡褐色、坚硬 , 略有弹性 , 稍轻 , 内部致密 。 生长期的猪苓有黑、灰、白三种颜色 , 生长过程中由白变灰 , 再变黑 , 黑灰苓是商品药材 , 白色是膨大期的幼苓 , 无经济价值 。 猪苓同其它真菌一样 , 产生子实体及孢子 , 孢子形成锁状联合菌丝 , 以自身分解吸收木质素等营养 , 菌丝纽结而形成小白苓 , 白苓停止生长即转为灰色 , 并逐渐变成黑色与营养源脱离关系 , 这时只等蜜环菌侵入后 , 又开始继续生长 , 蜜环菌不侵入当年的白苓 。 只侵入休眠后灰苓和黑苓并形成共营关系 。

种猪苓高产栽培的技术

文章插图

经济价值及栽培状况 。 猪苓为著名传统药物、具有抗癌、消炎、利水功能 , 主治肾炎、肝炎、肝硬化、小便不利 , 全身浮肿、淋疾 , 猪苓中分离的猪苓多糖制剂对肝癌、食道癌、肺癌及白血病均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 幼嫩的子实体味道十分鲜美 , 兼有食用和药用价值 。
猪苓生产过去一直依靠野生资源 , 随猪苓药用价值开发和猪苓在食品保健和化妆品应用 , 野生资源日益枯竭 。 八十年代末 , 科研人员采用菌核伴蜜环菌仿野生栽培 , 获得成功 , 但这种方法投入大 , 生长缓慢 , 效益低 , 难以推广 。 随着科学技术对猪苓的研究开发 , 采用孢子分离法制做出纯菌种进行人工栽培获得成功 。 生长期由过去的5-6年 , 缩短为3年 , 每平方米可获得10-15公斤鲜品猪苓 , 且栽培不受季节限制 。 可获得巨大的效益 。 宜于阔叶林大面积推广种植 , 是林业部门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 以林业为主发展林下经济 , 开展多种经营经济开发首选致富项目 。
栽培方法:
1、选地 。 人工栽培选地十分重要 。 要以地形、地势、植被和土壤等诸多方面考虑 。 猪苓生长应选择在海拔300-1500米 , 坡度15-50度 。 地势东照阳和西照阳的半阳半背坡向为好 , 植被应选以柞、桦、槭、榆、柳、杨等灌木树种 , 土壤选择15公分左右的腐殖质土层下为黄沙粘土为好 , 微酸性 , 含水量在40%左右 , 盐碱土和草碳土地段不宜栽培 。
【种猪苓高产栽培的技术】2、温度 。 猪苓在10厘米深处 , 平均地温到9.5度即可萌发 , 在18-20度生长最快 , 超过28度生产缓慢 , 低于9度超过30度猪苓停止生长 。
3、材料 。 ⑴猪苓菌;⑵蜜环菌 。 猪苓和蜜环菌应选择菌丝粗状 , 表面有网状菌根 , 菌丝萌发力强的优质菌种 。 ⑶菌材:以柞、桦、槭、榆为好 , 木棒直径4-10公分 , 长60公分 , 并砍上鱼鳞口备用;⑷阔叶树叶;以湿润的树叶为好;⑸树叶和腐蚀土的混合物 。
4、栽培方法 。 在选好的栽培地中 , 顺山挖栽培窝 , 窝与窝之间株距30公分 , 行距为50公分 , 并有作业道 , 窝的规格长1米 , 宽70公分 , 深15公分 , 每窝栽培两层猪苓 , 在窝底铺上2-3公分的湿树叶 , 选8-10公分左右的菌棒 , 用打眼器或电钻 , 钻眼深1.5厘米 , 眼距10公分 , 把猪苓菌种投入眼中 , 不用封口 , 然后每窝中间放一根 。 再把砍完的菌棒以行距6-8公分摆放在树叶上 , 把蜜环菌菌段摆放菌棒在鱼鳞口处 , 猪苓菌种掰成4-6公分的小块均匀地摆放在菌棒中间 , 上面铺上湿树叶 , 培上2公分的腐蚀土 , 在按上述规程进行第二层栽培 , 栽完后窝顶层盖约6公分并形成龟背形 , 以防窝内雨季积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