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用户为中心”,用户到底是谁?
文章插图
“以用户为中心如泡沫般的口号 , 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 太多人似是而非 。”
近年来很多企业会把“以用户为中心”挂在口边 , 不论是对外的发布会 , 还是对内的公司文化思想宣贯 , “以用户为中心”成为各家企业不约而同的宣言 。
而在具体的工作层面 , 产品经理、市场营销人员、销售人员、运营人员 , 都以用户需求分析为工作的要领之一 。
用户到底是谁?关注用户是关注什么?这看似是简单的问题 , 然而实际很多人存在基本的认知错误 。
一、“用户”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在说“用户”一词前 , “客户或消费者”这个词汇历史更悠久 , 被国内更多人熟知 , 客户的英文是“consumer” , 指有”消费行为“的人 , 也就是买卖关系的一方 。
而“用户”的英文是“users” , 既包含了“消费行为” , 还包含了“使用行为” , 也就是不仅是买卖关系的一方 , 还是整个产品价值释放过程的使用者 。
把这个定义拆解下来去看 , 就会发现 , “客户”是指在消费场景下发生购买行为的人 , 而“用户”既包含消费场景下的人 , 还包括所有使用场景下的人 。
因此可以看出 , 关注“用户”是关注一个时段 , 伴随着产品面世及价值使用的全过程 , 涉及产品整个生命周期 , 期间所有跟产品产生关联的人都能被称为“用户” 。在此定义下 , 衍生了相关词汇:“使用场景”、“用户体验”、“用户关系维护”等 。
由此 , “用户”身份的存在有一定条件 , 必须是产品的消费者或者使用者 , 这归根是一个商业事件下的身份 , 研究“用户”是为研究产品商业价值服务的 。
二、用户是先于产品 , 还是后于产品出现?基于上面的定义 , 对这个问题不难回答 。“用户”这个概念是后于产品出现的 。但很多产品在未面世前 , 也需要寻找和研究用户 , 这个时候的用户是“潜在或机会用户” , 是需要一定判断和预测的用户群 。
因此“用户”随着产品所在阶段的不同 , 有些不同类型 。
产品上市或上线面对大众前 , 都是要寻找“潜在目标用户”;产品上市或上线时 , 面对的是从感兴趣到筛选到选择购买或下载使用的用户;接下来到了产品的运营期 , 就是让所有使用产品的用户持续满意并化为产品口碑的过程 。
几乎所有产品都有这么三个阶段 , 因此大致有三种时期类型的用户 。而具体到不同行业 , 面临不同的产品时 , 侧重的用户类型也会不同 。
对于制造业 , 更关注的是产品研发阶段的机会用户和产品上市后营销的目标用户 , 随着软件系统体验融入硬件的发展 , 产品开始有了运营服务的概念 , 才开始关注运营期的用户 。如汽车产品 。
对于互联网平台型产品 , 则更多关注推广期的下载注册用户 , 和长期运营中的用户体验服务 , 随着新功能或新体验的版本更新 , 平台里容纳的使用场景越来越多时 , 用户使用角色类型也会越来越多样 , 但都主要属于运营期不断养成的用户 。如淘宝、微信 。
而对于IP类的内容文化产品 , 则关注的是产品上线前的潜在兴趣用户 , 和产品上线后 , 以产品IP为中心不断滚雪球般吸纳来的受众群 。IP以内容为王 , 没有过多运营期 , 但有公关舆论维护期 。如一部电影或一个综艺节目 。
还有一类是日常消费品类 , 包括现在很火的茶饮类 。这一类核心关注的是产品上市后营销推广期的用户 , 在产品研发期也会关注潜在目标用户 , 但营销会让产品赋予更多意义或价值 , 因此更多关注上市时的直接消费用户 。
不同行业有不同行业的产品商业逻辑 , 关注用户类型的差异本质是由这种商业逻辑的差异导致的 , 每个产品有其商业使命 , 用户根本是其商业目标转化的产品目标 。
而所有类型产品都还会关注一个重要方面 , 就是品牌价值 。品牌价值是一个企业长期积累的资本 , 是与市场用户广泛接触后 , 由口碑沉淀的结果 。
从品牌层面看用户 , 是有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 , 横向看:品牌用户代表的是与其他品牌的差异点 , 纵向看:品牌用户代表的是这家企业的生命力能走多远 。
三、关注用户是关注人 , 还是关注对产品的需求?著名的产品经理俞军曾说 , 用户是一堆需求的集合 , 关注用户是关注需求本身 。这句话对于产品经理几乎是工作准绳 , 也是产品经理工作的核心之一 。
所以 , 了解用户只需要问用户对产品有什么需求 , 这就够了吗?
了解用户需求是基础 , 是一款产品能做成的核心依据 , 而要做一款成功的产品 , 有创新力的产品 , 有引领性的产品 , 仅仅关注需求本身是不够的 。
很多人都听过“冰山理论” , 放在关注用户上 , 同样存在“冰山视角” 。浮出水面的是用户对产品的需求 , 是显而易见的 。对于很多创业公司来说 , 能找到一个蓝海市场这样的需求冰山一角 , 就足够能成为产品锚点 。
对于运营方式已经比较模式化、常规化的产品来说 , 常常也只需要海面之上需求 , 用来作产品的日常质量把控 。
谁需要冰山之下的用户特性?
当需要创立从无到有的产品时 , 当需要寻找创新机会时 , 当需要做未来规划或布局时 , 当企业目标从跟随变成引领时 , 抓住冰山之下的用户特性 , 才是这些商业目标成为可能的根本 。
冰山之下的用户特性 , 就不止于用户需求 , 关注点就回到人本身 。看各行各业的大佬言论 , 会发现商业成功的本质最终都会归结于“对人性的洞察” 。
最近看完了《李诞的脱口秀工作手册》 , 这里面谈到脱口秀的本质 , 是通过价值观的故事化表达 , 来获得观众心理侧面的共鸣 , 根本是找到这个共鸣的心理侧面 。这里的心理侧面也是对人性洞察的结果 。
在做用户分析时 , 用户需求可以用“寻找”、“发现”、“搜集”、“验证”这些说法 , 而很少用“洞察” 。“洞察”则是基于对人性的理解 , 发现的是人与产品关系的规律 。
只有规律性的本质 , 才能催发具打破、开创特质的创新性产品 , 和有持续长久生命力的产品 。
所以 , 关注用户 , 关注需求是首要 , 关注人是基底 , 而关注需求常常有章法可依 , 关注人则并无章法、需靠一些悟性 。理解需求可以比喻为习得武术招式 , 理解人则如修炼太极内功 , 非一日可练成 。
四、“以用户为中心”到底意味着什么?当一个企业宣传自己是“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 , 只是一个向市场讨好的信号吗?
“以用户为中心”的口号最早是互联网企业中流传开来 , 互联网大厂企业早期多以平台型产品为主 , 聚拢用户池、持续服务用户是产品价值的核心 。因此“以用户为中心”对于互联网企业是产品的原则 , 是从一开始进入市场就持有的价值理念 。
而当一个行业原本没有“以用户为中心”的口号 , 而是近年来开始宣传这个口号时 , 其实意味着这个行业进入了一个转型期 。
几年前“互联网+”的概念比较火 , 很多传统企业都纷纷拥抱“互联网+” , 而作为互联网思维的核心之一 , “以用户为中心”也会被引用很多 。
而很多企业容易把“以用户为中心”仅仅停留在口号层面 , 忘了这句话本身是用于指导产品的思维方式 。而具体落实到产品的策划、运营过程中 , “以用户为中心”是需要一系列制度来落实保障的 。所以“以用户为中心”若不落实在企业内部具体的工作制度上 , 都只会仅仅是一个口号 。
这个制度首先体现在组织架构和工作流程上 。比如很多企业开始会设立用户研究或用户体验岗 , 甚至会单独设立一个用户研究团队 , 乃至一个用户体验中心部门 , 以此方式表现以用户为中心的决心 。
“以用户为中心”落实得好坏 , 结果是会以企业“用户文化”来衡量 。“用户文化”是体现在与用户关联的各个岗位上 , 体现在各个工种员工的思维和做事方式中 , 绝不仅仅止于用户研究的专业人士中 。
很多企业没有想明白”如何以用户为中心“ , 以为单设立一个用研团队就够了 。而在实际运作中又不容易看到用研对产品实际发挥的作用 , 于是有的企业在照猫画虎搭建了这样一个团队后 , 又很快放弃兴趣 , 甚至直接砍掉 。
这其实是很多宣称“以用户为中心”的企业会犯的错 , 错把手段当目的 。“以用户为中心” , 目的是服务什么?
- 若服务产品 , 则要在产品研发过程嵌入用研 , 让用户层贯穿研发始末;
- 若服务运营 , 则要与运营工作紧密衔接 , 运营下还会细分用户增长、内容运营、活动运营等不同目的 , 对应需要的用研工作也不同;
- 若服务于营销 , 则需与渠道、市场推广团队融合 , 需要输入的用研结论也随之不同;
- 若服务于品牌和战略规划 , 则需要与顶层团队紧密关联 , 对用户分析和关注点也会因此更加宏观 。
“专业性”是建立在对目的的实现程度上的 , 用研人员自身的专业性是“术” , 企业的组织架构和制度则决定了这个“管道的状况” 。
因此 , “以用户为中心”之所以能成为互联网思维的标杆 , 代表的是一整套产品逻辑和企业运作的基因 , 对于转型期的企业来说 , 意味着的不是简单的作加法 , 可能是打破自我的重建 。
【“以用户为中心”,用户到底是谁?】“用户”是谁?用户也是一个企业的初心 。
推荐阅读
- 积分设计:谨防积分体系崩塌对用户忠诚的反噬_一
- 如何通过触达进行用户增长
- 冷启动,0预算,如何借助分销裂变引爆私域用户增长?
- 崇明岛大米到底好不好
- 什么食物可以防止臀部下垂呢?
- 女人胃不好吃什么可以调理好?
- 醒花后怎么插花
- 最常见的把花“养”死的原因有哪些?
- 5个玩法引爆教培私域流量,帮你实现用户爆炸式增长!
- 3个月带货3200万,“美少女嗨购”在电商直播的雷点蹦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