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映潮《颐和园》课堂教学实录

《颐和园》这篇课文描绘了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 , 全文层次清楚 , 首尾呼应 , 语言生动优美、具体形象 , 处处洋溢着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余映潮《颐和园》课堂教学实录5篇 , 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余映潮《颐和园》课堂教学实录1
教学目标 :
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 , 积累词语 。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 , 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 , 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
教学准备:
1.CAI课件、展板 。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
课时安排:一课时 。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 , 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 , 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
二.交流资料 , 了解颐和园概况 。
通过查阅资料 , 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 读准字音 。提出不懂的问题 。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 , 板书问题 。
四.自由结组 , 合作交流:
1.浏览课文 , 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
学生板书: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地图 , 闪烁这六个景物 , 使学生了解其位置 。
2.自由结组:
通过读课文、查阅资料 , 你对哪个景物最感兴趣 , 根据兴趣重新结组 。
要求“快、静” 。然后快速选出你最信任的组长 。
3.合作交流:
由组长组织活动 。在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 , 结合课文及资料 , 准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们喜欢的景物 。
4.小组汇报 , 全班交流:
(1)请各组进行汇报 , 同时 , 课件出示颐和园景物的相应图片 , 并配以古筝音乐 。
(2)小组汇报的同时 , 其它组认真听 , 听后谈谈感受 , 也可向这组进行提问 。
(3)教师进行适时评价、点拨 。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 , 用“——”画出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课件闪烁这四个景物在地图中的位置 。
2.课件显示这四个景物的图片 , 教师加以声情并茂的介绍 。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
六.课外延伸 , 补充资料(师生共同交流) 。
1.通过查资料 , 你还知道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2.老师也查到了一些资料 , 你们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一些景物图片 , 并加以简单介绍 。)
3.学生把收集的资料贴到展板上 。
4.小结:颐和园的景物真是数不胜数 , 各具特色 , 就是看上几天也看不完看不厌 。
板书:……
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 谈感受 。激发热爱首都之情 , 产生自豪感 。
八.了解本文写作方法:
1.二至六自然段与第七自然段都是在介绍颐和园的景物 , 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详、略 。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与《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有什么不同?
九.布置作业 :
1.积累词语 , 选择喜欢的词语抄在好词好句本上 。
2.课下观看展板 , 交流体会 。
板书设计 :
29_颐和园
仁寿殿 佛香阁 大戏楼 长廊 十七孔桥 铜牛(详)
谐趣园 “买卖街” 廓如亭 知春亭(略)
余映潮《颐和园》课堂教学实录2
教材分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 , 是中国传统造园艺术的典范 。长于鉴赏的乾隆皇帝有诗云:“何处燕山最畅情 , 无双风月属昆明 。”
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第18课《颐和园》是一篇精读课文 , 课文按旅游顺序具体描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 展示了我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能 。文章按总—分—总的结构 , 以游览的路线为线索 , 把各个景点的不同特点写得具体生动 ,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
学情分析:
1、四年级学生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 , 能够抓重点词句而理解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 。
2、在第一单元的“自然景观”的教学中 , 学会了边读边展开想象的方法 , 能够把描述的内容在头脑中形成画面 。
3、具备了对资料进行搜集的能力 , 但对搜集到的资料整理能力还有待培养
4、在写游记类的文章 , 能够按照游览的顺序进行描写 , 但是在具体观察某一具体景物的方法上层次性还不够 , 对于这一方法的指导还应加强 。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 , 感受课文内容的优美 。
2.技能目标
①通过对词句的理解 , 读懂课文 , 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课文主要内容 , 训练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 ,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
②借助课外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
3.情感目标:
体会作者优美的语言 , 从中得到陶冶 , 激发学生探究中国“世界遗产”的兴趣 。
教学重点:
⑴引导学生感受颐和园中景物的特点 。
⑵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
教学难点:学习本课的观察和描写景物的方法 。
教学思路:
《颐和园》一课 , 作者按照游览的顺序 , 抓住景物特点分别写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优美景色 。在教学中 , 我让学生认识到游览景物要有一定的顺序 , 并注意观察点的转移;同时还要注意作者描写景物的表达方法 。所以在教学《颐和园》一课 , 我按照了“理清顺序”“抓住特点”“展开想象”这一思路进行了本课设计 。
教师重点指导“长廊”的学习 , 指导学生充分地读书 , 抓住重点词句从语言文字中体会长廊的“长”
和“美” , 并引导学生总结作者描写长廊的方法(先看整体——看廊内——看廊外) 。在这一方法的指导下 , 学生自学“万寿山”内容 , 说说作者在不同的位置 , 不同的角度观察景物的方法 。这一由扶到放的引导 , 使学生既学到了方法 , 又培养了能力 。
在学习“昆明湖”这部分时 , 我针对本单元的训练重点 , 采用了“小导游”的教学方法 , 在学生读文的基础上 , 结合自己课外查阅的资料 , 介绍昆明湖中的“十七孔桥”“堤岸”“湖中的小岛”各部分的景点 。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 又训练了学生的语言表达 。
颐和园中每部分景物的特点不同 , 所采用的学习方法也不一样 , 但一切都本着教师是主导 , 学生是主体的原则 , 达到教给学生方法 , 培养学生能力的目标而进行教学 。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颐和园的导游示意图 , 颐和园中景物图片 , 课件 。
学生准备:搜集颐和园的的风光图片或文字资料 。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 ,  理顺序 。
1、揭题 , 读课题 。
2、自由读文 , 思考:作者游览颐和园 , 看景物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呢?(游览)
3、你能看着示意图 , 把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说一说吗?
4、教师小结:在文章中 , 作者介绍游览顺序时 , 很注意用词和语句的连接 , 让我们读一读 。出示幻灯: (生齐读 。)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 , 绕过大殿 , 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 。
走完长廊 , 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
( 登山万寿山) , 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 , 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
从万寿山下来 , 就是(昆明湖 ) 。
5、老师板书:
长廊 万寿山 昆明湖
过渡:让我们跟着作者去细细游赏这美丽的颐和园吧 。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时 , 我设置了“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哪几处景点?”这一问题 。因为在预设时学生可能说不出顺序 , 所以我出示了颐和园的景点示意图 , 学生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 , 在示意图的直观视觉下 ,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 。这样文章的顺序学生便了然于胸了 。再出示文章表达游览顺序的五个语句 , 使学生一下子明白并体会本文的写作顺序及语言的表述 。)
二、学习“长廊”特点
1、首先 , 我们来到长廊 , 这条长廊有什么特点呢?
请你读读第2自然段 , 体会语言文字 , 用笔画出能够体现长廊特点的词语或句子 。
2、交流:出示幻灯
能通过你的朗读告诉大家长廊的特点吗?
指名读 , 师范读 , 齐读
绿漆的柱子
 , 红漆的栏杆 , 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 , 分成273间 。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 , 画着人物、花草、风景 ,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 , 这一种花还没谢 , 那一种又开了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 , 使人神清气爽 。
“长”:①你抓住了数字 , 读出了长廊的长 。师板书:七百
“七百多米”大概有多长?(熟悉距离举例 , 如操场) , 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长廊 , 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长廊 , 因此1992年 , 被认定为“界吉尼斯世记录” 。这么长有什么感觉?(一眼望不到头)
②(齐读) , 用你的朗读告诉我 , 它到底有多长 , 好吗?
③小节:通过你们的朗读 , 长廊仿佛真的来到了我们的眼前  , 看来列数字的方法很有用 。
体会廊内的“艺术美” (师随机总结)
① “人物、花草、风景”——画的内容
“五彩的画”——颜色多 , 漂亮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作者通过比较(师板书:...没有...相同..)
说明画的不仅多 , 而且内容丰富 , 其实 , 不止横蹇上有 , 枋梁上 , 亭子内部都是 , 这样大大小小 , 加起来达到了14000多幅呢 。乾隆皇帝六下江南 , 看到什么美景就让画师画下来 , 都花在这上了 。你说长廊美不美呢?
②你现在又会怎么读呢?指名学生读 , 齐读 。。
过渡: 廊内的绘画艺术美通过你的朗读传达给我们了 。还有哪儿也很美呢?
体会廊外的“风景美”:
① 生自读句子体会鲜花不败 ,  微风送爽的怡人风景 。
②你喜欢花香吗?让我们吸一口气 , 读一读这句描写廊外的风景的语句吧 。
3、想不想去看看长廊呢?播放画面
师:这些都是我国的古典名著啊 , 民族英雄 , 神话传说 , 花草鱼虫......
还想再看吗?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 老师怎么能放得完呢?
⑤说话:走进这样的长廊 , 就像。(指名说)
师引导学生练习说话 , 屏示:
“走进这样的长廊 , 就像...”
师:这里有神话故事 , 有民间传说 , 还有历史故事 , “走进这样的长廊 , 就像...”
这就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 , 这幅画里有风景 , 有人物 , 行走在这样的长廊里 , 就像...
这样的长廊里 , 我们触摸到的是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啊 。
⑥带着这样的情感 , 我们再来读长廊 。(配上琵琶乐)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 , 加深理解和体验 , 有所感悟和思考 , 受到熏陶 , 享受审美乐趣 。在教学过程中 , 我让学生比较长廊与学校操场的长度 , 通过比较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 并以朗读为主要手段 , 充分调动学生 , 以读句子、说词语、谈感受来学习体会颐和园的长廊之美 。尽管长廊的景色很美 , 课件中准备的图片也很丰富 , 但是对于语文学习 , 要使学生提高语文素养 , 对语言感悟是第一重要的 。所以 , 在学生的感悟达到一定的情感认同后 , 我才出现图片和学生一同欣赏 。在语言文字的想象的美和实际图片的美相交融的时候 , 长廊的魅力便会深深地吸引学生的心 , 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 。此时 , 对学生进行“走进这样的长廊 , 就像......”的练说 , 既是情感的抒发 , 又是语言文字的训练 , 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 。)
过渡:看得出 , 你们都被这廊外的的美景吸引住了 , 廊内的艺术美 , 廊外的风景美 , 相映成趣 , 这就使我国的园林艺术 , 因此 , 长廊成为了颐和园内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那作者是怎样看长廊的呢?
5、 屏示:师引读
整体看——绿漆的柱子 , 红漆的栏杆 , 一眼望不到头 。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 , 分成273间 。
看廊内——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 , 画着人物、花草、风景 , 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 。
看廊外——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 , 这一种花还没谢 , 那一种又开了 。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 , 使人神清气爽 。
小节:原来作者就是这样看长廊的 , 生读
先整体看 , 再看廊内 , 最后看廊外
游颐和园要有顺序 , 介绍具体的景物原来也是非常讲究顺序的 。作者就是这样三看长廊 , 连句成段 , 用列数字 , 作比较写出了长廊的美 。
(设计意图:体会语言文字之美 , 感悟描写方法之妙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在这部分教学中 , 引导学生突破难点 , 体会作者观察的方法 , 为下个环节的自学做好准备 。)
过渡: 游完美丽的长廊 , 我们就来到了万寿山 ,  作者又是怎么看他们的呢?又有什么特点呢?
三、学习“万寿山”
1、出示自学提示:
①自由读3-4节 , 
②想一想 , 作者又是怎么看它们的呢?画出表示游览顺序变化的词句 。
③这些景物特点的词句 ,  再细细地品读 。
2交流:
A作者来到万寿山是怎么看景的?(抬头一看 向下望 正前面 向东远眺)
B教师引读:作者在不同的位置 , 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 。
C这些景物又有什么特点呢?(学生交流 , 师随机点拨、小结 。)
“高”___
①“耸立”一词很准确 , 难怪人们无论站在哪个位置 , 只要抬头一看 , 就会说:那就是——佛香阁
②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高
③“闪闪发光”“金碧辉煌”这两个词连在一起 , 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壮丽
光彩夺目)“排云”二字出自古诗句“神仙排云上 , 但见金银台” , 神仙都要驾着五彩的云来了 , 看到了怎样的房子啊 。这就是皇家建筑的宏伟 , 让我们捧起书 , 挺直腰 , 读出这皇家建筑的宏伟气势 。
④(男生读)
壮美:①作者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 , 看到万寿山上怎样的景象呢?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 )树丛 ( )琉璃瓦屋顶 ( )宫墙 一排排( )的宫殿
这样的颜色配上这样的古建筑 , 既给人一种(古色古香的美 , )又让人觉得万寿山景色的壮丽 。
②昆明湖的美:
“昆明湖”——静 绿 。屏示:
正前面 ,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 绿得像一块碧玉 。游船画舫在湖面上慢慢地滑过 , 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
作者这是什么句子?(板书:像)把昆明湖比作?这样一写 , 你觉得把昆明湖写得怎样了?体会“滑”: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 , 就像在冰上滑动 , 像在镜子上滑过 , 更说明水面的“静”就像镜子一样啊 。如果用“划”呢?
读句子 , 发现问题 , 辨别“滑”和“划”
③(女生读)要求读出昆明湖的静美 。
(设计意图:教师是活动的积极组织者和引导者 。语文教学应以读为基础 , 在读中感悟 , 在读中积累 , 在读中迁移运用 。在这部分教学中 , 我放手让学生自学 , 体会站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排云殿的壮观和美;登上万寿山顶看到昆明湖的静、美的特点 。通过引读这一读书方法让学生感悟作者不同地点 , 不同角度看到不同事物特点的表达方法 。通过比较“划”和“滑”的不同效果 , 体会作者用词的精妙)
过渡:在这儿 , 作者先看佛香阁 , 再看排云殿 , 又变换位置和观察的角度写出了万寿山的美 , 也是很有顺序的 。在颐和园 , 占地面积的还不是万寿山呢?是...
四、学习“昆明湖”
1、(播放画面)
师述:烟波浩渺的昆明湖占整个颐和园的四分之三 , 我们可以登上万寿山向下看 , 也可以来到昆明湖畔漫步 , 来到湖心的小岛上 , 走上十七孔桥 。不同的景物 , 在不同的角度 , 一定会带给你不一样的感觉 , 那你最想到哪儿?请你找到相应的语句去细细发现它的美吧!学生自由读
2、交流:
师:喜欢昆明湖吗?就连乾隆皇帝都说“何处燕山最畅情 , 无双风月属昆明” 。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我们去游玩呢?
指名介绍 , 
我想带大家到() , 因为这里( ) 。
谢谢你带着我们去看(十七孔桥...) , 听了你的介绍 , 我也想去那里看一看 。
①“十七孔桥”——狮子多 , 作者又在做比较 , “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十七孔桥的石栏杆的128根望柱上 , 都雕刻着姿态各异的石狮子 。有的母子相抱 , 有的玩耍嬉闹 , 有的你追我赶 , 有的凝神观景 , 个个惟妙惟肖 。
②小岛:绿
③堤岸——垂柳美
3、师小结:
①我最想带大家泛舟昆明湖 , 因为昆明湖静得...绿得...两岸的垂柳 , 岸边的长廊 , 万寿山上的佛香阁 , 排云殿倒映水中 , 那真是“舟行碧波上 , 如在画中游”啊!
②跟着小导游们欣赏了昆明湖的美景 , 深切地感受到乾隆皇帝说的(齐读)“何处燕山最畅情 , 无双风月属昆明” 。
(设计意图: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 , 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让学生当小导游 , 来介绍昆明湖的美 , 这样便把学生带入“情境场” , 实现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欣赏 。学生对颐和园的赞美 , 对昆明湖的喜爱 , 对中国世界遗产的景观的自豪感便在他们的导游介绍中尽现 。设计中也实现了多重对话的目的 。)
五、总结
①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 , 壮美的万寿山 , 秀美的昆明湖 , 还有哪些美景呢?(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作者所说的那样:(学生齐读 , 师板书:美丽)“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 它的美丽的说也说不尽 ”
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作者在开头和结尾赞美了颐和园的美丽 , 中间按照游览的顺序 , 移步换景分别写出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
②颐和园这座昔日的黄家园林已经被记载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 成为了人人可以去游赏的大公园 , 它的美丽说不尽 , 说不尽的又岂止是颐和园呢 , 在我们陕西 , 可以去游览《兵马俑》..放眼我们的祖国 , 
还可以去“故宫”“张家界”“乐山大佛”...中国已经有40个景观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位居世界第三 。多么让人骄傲的中国啊 , 课外 , 就让我们搜集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 , 漫步其中 , 细细游赏吧 。
(设计意图:课文只是一个引子 , 把他引进来 , 让他走进去 , 品尝探索的乐趣 。通过此课的学习 , 激发学生继续了解中国“世界遗产的愿望” , 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 。)
六、作业
搜集有关我国“世界遗产”的资料 , 可以是图片、诗词、也可以是故事、传说 , 从中感受“世界遗产”的魅力 。
余映潮《颐和园》课堂教学实录3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及新词 , 积累词语 。
2.了解按总述、分述、总结的顺序连段成篇的方法 。
3.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 , 产生热爱首都之情 。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颐和园的景物特点及地位 , 感受颐和园的宏伟美丽 。
教学准备:
1.CAI课件、展板 。
2.搜集有关颐和园的资料 。
课时安排:一课时 。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出示颐和园全景图)
同学们 , 在我们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闻名的皇家园林 , 你们知道是哪里吗?
教师板书课题并强调“颐”的笔顺 。
二.交流资料 , 了解颐和园概况 。
通过查阅资料 , 你对颐和园都有了哪些了解?指名说 。
三.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 读准字音 。提出不懂的问题 。
2.前后桌四人一组互相交流不懂的问题 。
3.通过交流还有没解决的问题吗?
如果有 , 板书问题 。
四.自由结组 , 合作交流:
1.浏览课文 , 用“○”画出课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
学生板书:仁寿殿佛香阁大戏楼长廊十七孔桥铜牛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地图 , 闪烁这六个景物 , 使学生了解其位置 。
2.自由结组:
通过读课文、查阅资料 , 你对哪个景物最感兴趣 , 根据兴趣重新结组 。
要求“快、静” 。然后快速选出你最信任的组长 。
3.合作交流:
由组长组织活动 。在组内交流查阅的资料 , 结合课文及资料 , 准备用你们喜欢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你们喜欢的景物 。
4.小组汇报 , 全班交流:
(1)请各组进行汇报 , 同时 , 课件出示颐和园景物的相应图片 , 并配以古筝音乐 。
(2)小组汇报的同时 , 其它组认真听 , 听后谈谈感受 , 也可向这组进行提问 。
(3)教师进行适时评价、点拨 。
五.学习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第七自然段 , 用“——”画出课文还向我们介绍了哪些景物?
学生板书:谐趣园“买卖街”廓如亭知春亭
课件闪烁这四个景物在地图中的位置 。
2.课件显示这四个景物的图片 , 教师加以声情并茂的介绍 。
3.欣赏后你有什么感受?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
六.课外延伸 , 补充资料(师生共同交流) 。
1.通过查资料 , 你还知道颐和园的哪些景物?
2.老师也查到了一些资料 , 你们想看看吗?
(课件出示颐和园的一些景物图片 , 并加以简单介绍 。)
3.学生把收集的资料贴到展板上 。
4.小结:颐和园的景物真是数不胜数 , 各具特色 , 就是看上几天也看不完看不厌 。
板书:……
七.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 谈感受 。激发热爱首都之情 , 产生自豪感 。
八.了解本文写作方法:
1.二至六自然段与第七自然段都是在介绍颐和园的景物 , 在写法上有什么不同?
板书:详、略 。
2.课文是怎样连段成篇的?与《记金华的双龙洞》一课有什么不同?
九.布置作业:
1.积累词语 , 选择喜欢的词语抄在好词好句本上 。
2.课下观看展板 , 交流体会 。
余映潮《颐和园》课堂教学实录4
教材简析
颐和园是一座依山抱水、气象万千的皇家园林 , 是中国传统典范 。课文共六个自然段 。按照游览的顺序 , 记叙了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大体是:长廊—万寿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桥 。全文蕴含着对建造颐和园的劳动人民的赞美 , 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民族自豪感 。
教学设计思路
在品读、欣赏中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的美丽景观 , 感受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才干 , 激发民族自豪感;了解并学习本课按空间变换的顺序记叙、抓住特点写景状物的表达方法 。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本课生字词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 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
能力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
情感目标: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 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 , 增强民族自豪感 。
教学重难点
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 学习作者写景状物要抓住特点 。
了解颐和园的美丽景色 , 从中得到陶冶;在欣赏、品读养爱美情趣 , 增强民族自豪感 。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导入 。
1.颐和园在什么地方?(在北京西郊)预习了课文 , 记住了颐和园的哪些景点?(学生自由发言 , 能说几个就说几个 , 互相补充) 。
2.用生字生词卡检查生字读音 , 指导读准平舌音 。
3.开火车朗读课文 , 每人读一个自然段 。读后适当评议 , 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
1.默读课文 , 弄清作者游览颐和园的顺序和颐和园主要景点的方位;再看课文可以分成几段 , 分段的根据是什么?
2.学生自学 。
3.师生交流 。
4.讨论分段 , 并指导概括段意 。
明确:按“总——分——总”的结构方式把全文分三段 。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作者对颐和园总的印象 。
第二段(第2至5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长廊、万寿山、昆明湖的特点 。
第三段(最后一个自然段):是全文的总结 , 和开头一段相呼应 , 表达了作者对颐和园的赞美之情 。
三、学习词语 。
1.指导分段朗读 。
2.提出词语 , 讨论词义
清爽:清洁 , 凉爽 。
隐隐约约:看起来或听起来不清楚 。
举目远眺:抬头向远处看 。
葱绿:(草木)青翠 。
金碧辉煌:形容建筑物异常华丽 , 光彩夺目 。
形态各异:形状各不相同 。
四、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
第二课时
一、导入 。
同学们 , 你们知道中国现存的皇家园林是哪儿吗?(颐和园)谁去过颐和园 , 颐和园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呢?(又大又美)今天 , 老师就和你们一起去游览这又大又美的颐和园 。
(板书:颐和园)
二、讲读第二自然段 。
1.请同学朗读第二自然段 , 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填空练习)
“进了大门 , 绕过大殿 , 就来到( ) 。走完长廊 , 就到了( ) 。从万寿山下来 , 就是( ) 。”
明确:长廊、万寿山、昆明湖 。
2.作者进了颐和园的大门 , 绕过大殿 , 就来到长廊 , 请同学们打开书 , 自由读课文 , 想一想长廊有什么特点?
明确:又长又美
你从哪句话看出长廊的美 , 说一说?
(1)长廊的颜色美 , “绿漆的柱子 , 红漆的栏杆”长廊上有红有绿十分美丽 。
(2)长廊的形状美 , “长廊有700多米长 , 分成273间 。”像一条长成卧在万寿山脚下 。
(3)长廊上的画美 , “每一章的横槛上都画着五彩的国”这些画颜色各异 , 内容丰富 , 精美绚丽 , 堪称艺术珍品 。
(4)长廓周围的风景美 , “栽满了花木 , 这一种花还没谢 , 那一种又开了“这一句写出了长廊两边鲜花盛开 , 五彩缤纷就像一条鲜花铺成的小路 。
(5)长廊上游人的心情美 , “神清气爽”看出游人的心情十分舒畅 。
3.小结:这一段描写了长廊的颜色、形状、画、花、游人的心情等几方面的美 , 突出了长廊的精致美观 , 以及那些创造者的高超技艺 。
4.指导朗读 。
(1)谁愿意带领大家去游览一下的长廊 , 通过你的朗读 , 让同学们体会到长廊的美 。
(2)教师评议 , 再指名朗读 , 找同学评议 。
三、讲读第三段 。
1.作者走完长廊 , 又来到了哪里?
明确:万寿山
作者在万寿山脚下看到什么?请同学看图回答 。
明确:佛香阁、排云殿
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明确:万寿山雄伟壮丽 , 佛香阁巍峨壮观 , 排云殿金碧辉煌 。
(1)“耸立”指高高的直立 , 这个词说明了佛香阁巍峨雄伟 。
(2)“_的琉璃瓦闪闪发亮”表现了佛香阁的建造气势恢弘 。
(3)“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体现了佛香疾的造型精巧 。
(4)“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说明排云殿很多 , “金碧辉煌”指宫殿十分雄伟 , 像一朵朵金光闪闪的云排列在佛香阁下面 。
2.还有哪些地方表现了万寿山的这种美?
明确:第四自然段
请同学们默读这一自然段 , 找出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
(1)“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万寿山很高 , 站在半山腰就可以看到大半景色 。这里的“大半景色”指的是山前的景色 , 因为作者的观察点是在佛香阁前面 , 所以后山的景色看不到 。
【余映潮《颐和园》课堂教学实录】(2)“葱郁的树丛 , 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从这句话可以看出很高 , 从半山腰望去能看到掩映在绿树中的屋顶和红红的宫墙 。
(3)“正前面 , 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 , 绿得像一块碧玉 。”这句话也体了万寿山的高大 , 向前望 , 美丽宽阔的昆明湖变成了一面镜子 , 一块碧玉 。
(4)“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 , 几乎不留一点痕迹 。”由于山高离得很远 , 所以看不到看不到静静的湖面上浅浅的波纹 。
(5)“向东远眺 , 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
这一句更加说明了万寿山的高 , 站在半山能望见城里的景物 。
3.指导朗读
(1)指名读 , 注意重点词要读出重音 。例如“大半”、“静”、“绿”、“一点儿”等 。
(2)教师评议 , 找学生练习读 。
(3)齐读第三段 , 体会作者的赞美之情 , 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
4.小结:这一段描写了作者在万寿山脚下和登上半山腰所见的景物 , 突出了万寿山雄伟壮丽的特点 。从万寿山下来 , 作者又来到了哪里?
四、自学第四段 。
请同学们以组为单位讨论 , 说一说昆明湖有什么特点?
1.同学自由讨论 。
2.指名发言 , 检查自学情况 , 其他组的同学补充发言 。
3.每组选出代表读课文 , 比一比 , 那一组读得好 。
4.教师小结:这一段写了昆明湖的静和绿 ,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秀美的风景画 。在颐和园中除了精美的长廊 , 壮美的万寿山 , 秀美的昆明湖 , 还有哪些美景呢?
明确:智慧海、知春亭、大戏台、玉带桥、石舫……
正像大家所说的那样 ,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学生齐读)“景色 , 说也说不尽 , 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
5.根据板书总结全文 。
作者按游览的顺序 , 以万寿山为中心 , 描写了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十七孔桥、湖心小岛几外景物的特点 。赞美了祖国园林艺术的辉煌成就和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 。
五、布置作业 。
观察一处景点(如学校、公园、游乐场等) , 按地点转换的顺序把它写下来 。
余映潮《颐和园》课堂教学实录5
于前几天读搁置的一期《语文教学通讯》 , 读到一篇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的《颐和园》的教学实录 , 感觉设计新颖 , 很有语文味 , 值得学习 , 于是用键盘敲打出来与大家共享 , 也算留个记录 , 为以后作教学参考方便查找 。
《颐和园》课堂教学实录及点评 执教:余映潮 点评:黄秀霞
师:请把你们的书打开 , 听说你们已经上过这篇课文了 , 是不是?请四位同学到黑板这里来 。一个组一个 。好 , 真勇敢!
师:你写“葱郁”这个词 , 你写“长廊”这个词 , 你写“远眺”这个词 , 你写“金碧辉煌”这个词 。
师:同学们都把它们写出来了 , 但是好不好看啊? 生:(齐说)一点都不好看 。
师:所以平时要多练字 。好 , 今天我们换另外一种方法上课 , 你们害不害怕啊?
生:(摇头)不害怕!
师:好的 , 我们换一种什么样的方式呢?六个字 , 读课文 , 学作文 。板书:读课文 , 学作文
师:“第一个动作 , 请同学们选几个句子说一说或者选几个句子读读 , 什么句子呢?注意:你们选的几个句子应该是这篇课文的骨架 。
师:“骨架“就是指课文的提纲 , 现在请同学们拿起笔 , 勾画出这篇课文的提纲 。(生独立活动)
师:好 , 请你先来表达你的看法 。
生:颐和园的中心句是“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 , 说也说不尽 , 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欣赏“.
师:啊 , 你的发言没有听懂老师的要求 , 老师说要画出提纲 , 要画出骨架 , 谢谢你 , 你还是找出一个句子!还有吗?嘿 , 这位女同学来 。
生:北京的颐和园是一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 , 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颐和园有美丽的景色 。说也说不尽 , 希望你有机会细细游赏 。
师:你读了三个句子 , 开头一个句子 , 结尾一个句子 , 然后进颐和园大门的一个句子 , 我们是不是进了大门就不走了呢?
生:登上万寿山 , 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望 , 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
师:好 , 请你把刚才的几位同学读的一起读出来 。
生: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 , 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长廊 。走完长廊 , 就来到万寿山脚下 。登上万寿山 , 站在佛香阁 , 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
师:很遗憾 , 他漏了一个什么地方?好 , 你大声说 。生:(大声)“从万寿山下来 , 就是昆明湖“ 。
师:(笑)他可能怕湖水 , 没有去 。谢谢你 , 大家把我们刚刚找出的句子一起画出来了吗? 生:(齐答)画了 。
师:都画好了 。好 , 我们就一起来读 , “北京的颐和园“——读!
师:看老师写两个字“游赏“ , 把游玩的过程记下来就是游记 , 反过来也叫记游 。你看我们刚才勾画出来的课文的骨架 , 就是写游记 , 搭架子的方法 。
师:好 , 我们现在就来学搭架子 。
板书:一学整体构思;首尾呼应 , 移步换景 。
师:什么是移步换景?你边走边看 , 一路景物在变 , 你把它写出来 , 就是移步换景 。请你们把你刚才读过的句子在一个一个读一下 , 我再给你们点评一下 。
生: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地方 。
师:这是游记的开头方法之一 , “美丽“这个词很重要 , 后面所写的内容都是围绕着”美丽“来写的 , 好读第二个句子 。
生:进了颐和园的大门 , 绕过大殿 , 就来到有名的长廊 。师: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一个景点 。
生:走完长廊 , 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 , 登上万寿山 , 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往下望 , 颐和园的景色打半都收在眼底 。师: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二个景点 。
师:请读第三个句子 。
生:从万寿山下来 , 就是昆明湖 。师:大家说 , 这是—— 生:第三个景点 。
师:边走边看 , 就是移步换景 。
师: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 , 说也不说不尽 , 希望你有机会去细细游赏 。生:这是总结 。
师:总结这两个字不好听 。生:游记的总结 。
师:这是与文章开头相呼应的结尾 , 请大家注意“美丽”一词 。师:现在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写游记搭架子的方法 , 请大家把老师总结的这种方法读一读
生:一学整体构思 , 首尾呼应 , 移步换景 。
师;好 , 我们再选个段落读一读 , 读“登上万寿山”这一段 。生:齐读
师:好 , 再读慢一点 , 把第一句再读一读 。
生:登上万寿山 , 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 , 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
师:第一个句子有一个很重要的词——景色 , 那么它是不是告诉我们后面就要写景色了 。生:是 。
师;你们再看 , 写了哪些景色?把它的关键词圈出来 。生 :活动 。师:我们来说说这一段看到的几种景色 , 哪位同学来?
生:写的景色有树丛 , 琉璃瓦、屋顶、宫墙、昆明湖、游船、画舫、城楼和白塔 。
师:哦 , 这里没有分类 , 现在我们根据课文再分一下类 , 最先看到什么 , 再看到什么 , 再看到什么 。
师:哪位同学再来说?生:景色是树丛 , 琉璃瓦屋顶、宫墙 。师:这是最先看到的 , 因为比较近 , 所以往下一看就是树丛、琉璃瓦、宫墙 。继续说 。
生:在昆明湖看到的是游船 , 画舫 , 再远看是城楼和白塔 。
师:是啊 , 这一段实际上是分三个层次写的 。首先 , 最近的是看到了树丛 , 瓦屋和宫墙;再继续往前面看举世昆明湖的湖面和游船;再继续往远看就隐隐约约看到城楼、白塔、是不是?
生;是!
师:思考一下 , 我们就用朗读的方法来表现你们知道了这样层次 。
师:你们这一组读第一句 , 你们读看到的近景 , 你们读看到的稍远一点的景物 , 你们读看到的最远的地方景物 , 明白了吗? 生:明白 。
师:好 , 要顺畅地连接起来 , 开始读 。生:登上万寿山 , 站在……
师:真好啊!这就告诉我们怎么样写好一个景点 , 怎样用一段话叙述好一个景点的游玩 。
师:这就是——(板书:二学段落表达:总提分说 , 层次分明 。)
师:好 , 我们在来具体感受一下具体的表达 。大家听我来读课文 。还是“登上万寿山”这一段 , 我是这样来读的:
登上万寿山 , 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 , 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 有树丛、琉璃瓦屋和宫墙 。正前面 , 昆明湖上 , 画舫在湖面滑过 。向东远眺 , 可以望见几座城楼和白塔 。
刚才老师时去掉了一些词语 , 你们是不是觉得不好看 , 不好听?你们也这样读一下 。生:登上万寿山….. 师:是不是一点都不生动啊? 生:是 。
师:那为什么像课文这样写就很生动呢?它有什么窍门呢? 生:它用了一些形容词 。生:它也用了写作手法 。师:用了什么写作手法呢? 生:比喻 。
师:运用了比喻手法 , 所以很形象 , 很有美感 , 运用了形容词 , 也就很生动 , 很形象 。生:它还写得非常仔细 。
师:因为细细地描写 , 所以景色很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 下面我们再来读 , 我读词“树丛” , 你们就根据课文读“葱郁的树丛” , 这样来感受课文语言的生动 。
(师生互读)
师;现在我们体味到了 , 把一个词变成较长的内容有两种方法 。第一种叫做形容 , 你看本来就是树丛 , 它写上个“葱郁的树丛” , 这就更形象 , 具体些 。比如说 , 我们介绍一位同学 , 他是“小孩”我们可以说;
生:聪明的小孩 生:可爱活泼的小孩 。生:很帅的小孩 。
师:你看 , 形容一下就好听 , 就好看 , 几生动了 。第二种方法是比喻 , 打比方 , 让事物的形象鲜明起来 , 请你们介绍一位女同学 , 她很活泼、很很可爱 , 你们用一个比喻来描绘她 。
生:善良 。
师:善良不是比喻 , 善良是形容词 , 善良的小姑娘 , 她像…… 生:她像一个红苹果 。
师:这个比喻不大好 , 你看苹果那样圆 。她很可爱 , 她像? 生:像一朵可爱的小花 , 就可以了. 师:像一只活泼的小鸟 , 就生动了 。
师:这里我们学到了语言表达的技巧 。
(板书:三学语言运用;生动形容 , 准确比喻.)
师:你们看 , 这节课咱们是读课文并且学写游记 , 学了三种方法 。从全文构思来看 , 首尾呼应 , 游览的点要一个一个地细细来写 。在写一个景点时要先总说一下 , 然后分层次描述 。在描述过程中把简单的写地复杂一点 , 把枯燥的写得生动点 , 加上形容词 , 用上比喻 , 就把美好的景物展现在我们眼前 。希望同学们运用这种方法写一篇游记 。
师:我等待着你们的小小的游记 。好!下课 。点评:
这里先说一件小小的趣事:
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在塘厦镇讲课时有很多老师来听课 , 其中有一位体育老师听了《颐和园》的教学之后说道:我现在就想马上写一篇游记 。
这就是余老师课堂教学的魅力 。
现在我们回顾一下余老师的这节课的教学内容: 一学整体构思:首尾呼应 , 移步换景 。二学段落表达:总提分说 , 层次分明 。
三学语言运用:生动形容 , 准确比喻 。
这节课教学角度的选取 , 出乎几乎所有听课老师的意料 。我们很少想到语文阅读课还可以这样上 。真可谓:匠心独运读课文 ,  水到渠成学作文 。
这是高效的课堂读写教学
这节课教学思路的勾勒 , 也是极具匠心的 。“一学”“二学’”三学”不只是表现出教学节奏的调控 , 更加重要的是表现了余老师巧妙化解教学目标 , 落实教学目标的高妙手法 。一步一个脚印 , 稳稳向前推进 , 称得上是目标明确 , 思路清晰 。
这是扎实的课堂读写教学
再看余老师这节课的教学层次 , 对教学内容的处理由整体到局部 , 到“骨架”到“语言” , 都注意用充满语文味的教学艺术给学生以感染 , 以点拨 , 以启发 , 很有美感 , 很有作用 , 既点示了表达的规律 , 又展示出明晰的逻辑层次 。余老师三次板书 , 既是教学思路 , 也是写作构思的规律 , 也是教学的程序 , 也是学生活动的设计与安排 。
这是智慧的课堂读写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 , 如何使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 如何进一步开发教材 , 用更好教材 , 从而更好地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 , 余老师为我们作出了很好的引领 。总之这节课是让我们深思的课堂读写教学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