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珠铳 清初中国人就发明了机关枪 康熙却弃之不用 真的( 二 )


当然,这强悍的“威远将军”,打出了清王朝接下来的百年国威,却也成了“军工强人”戴梓的命运分水岭。由于“威远将军”太强悍,把当时康熙宠臣南怀仁的“军工作品”都比了下去,满腹才华的戴梓竟就这样拉了仇恨。眼睛喷火的南怀仁,随后污蔑戴梓“私通东洋”,果然惹得康熙帝大怒。劳苦功高的戴梓,就这样被发配辽东,直到七十八岁才获得赦免。如此悲剧,以清代学者爱新觉罗·昭梿的叹息说:“人共惜之”。
然而,康熙皇帝虽然冤枉了戴梓,但他并没有对“火器问题”感到困惑。康熙时期,清军火器装备不断升级,装备比例不断扩大。除了我们熟悉的各种火炮,清军的火枪装备比例也在不断增加。戴梓的“机枪”虽然不能大规模装备,但霰弹枪装备不断改进,明代的“三眼大口径短枪”等旧装备几乎被完全淘汰。清军精锐部队的战术,即“举枪齐发,奋勇争先”,也成为了打赢每一场战争的法宝。
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夜,清军的火枪装备比例,已经达到了一半以上。虽然比起西方国家差得远,但比起前代还是进步不小。比如鸦片战争前,驻守宝山的吴淞营,1000名士兵就装备了917支火枪与268门大小火炮,外加近9000斤的火药。以“火力水平”来说,实在是不算低。
清朝的皇帝都是“玩枪”的高手。从康熙到道光年间,清宫里摆满了各种火枪,如“自来火二号枪”、“琵琶鞘燧发枪”、“英姿飒爽”、“纯神枪”等,都是十八、十九世纪燧发枪手的精品,时至今日仍在收藏界积蓄力量。当然,这种“先进装备”也是“御用”,一般人很难触碰到。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清朝既不缺“高精尖”的技术,又不缺规模化装备,为什么1840年的鸦片战争,还给活活打成了“一边倒”?其实,恰恰是戴梓“连珠铳”的失传,戳中了清代军工建设的重要槽点:军工技术的一代代退化。
如果要看清朝的“御用火枪”技术,可能一点都感觉不到“退化”,但如果看清军“大规模”装备的火枪,可以看出退化严重。鸦片战争前的道光时期,清军普通士兵使用的猎枪往往超过6尺长,子弹重量为1元。这种火枪的性能虽然比明代的“三眼大口径短枪”好很多,但远不如清代的“皇家火枪”。即使与明朝精锐部队装备的“霰弹枪”相比,这种清军火枪的长度也是它的两倍,子弹的重量也只有它的三分之一,所以杀伤力其实是严重降低的。
而且就算是这种枪,质量都难以保证。以学者茅海建的考证,鸦片战争前,清军有的火枪竟然一百多年没有更换,战争爆发后,新造的火枪更是粗制滥造,上了战场根本不堪用。至于火炮?鸦片战争爆发后,清王朝紧急造炮,却发现以往的图纸都丢的精光,只能找到康熙七年的火炮图纸。其实找着了也未必造得了。1835年虎门造炮,五十九门新火炮开了一次火,当场炸膛了十门,大炮上孔洞遍布,根本不经打……
所以,清军打胜仗的失败,不是因为皇帝“不知货”,而是因为一代代军事技术的叹息退化。这样的“退化加速”,即使戴紫的“连珠”没有丢失,也会交给“年轻一代”改造,不知道会是什么样子。军事工业水平已经退化到这种地步的清朝被打也就不足为奇了。
另外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虽然戴梓没造出机关枪,但到了晚清落后挨打的近代史上,“洋务运动”时代的晚清工人们,却在这事儿上争了一口气:当1884年英国马克沁机关枪震惊世界后,满怀“自强”信念的晚清军工也急起直追,那些被西方人赞叹“技艺不下于任何欧洲工厂的工人”的晚清军工人员们,1888年就仿制马克沁机关枪成功。以学者刘申宁的话说:“中国成为当时世界上少有的能制造这种世界最先进武器的国家之一”。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