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与教育 群言争鸣 后疫情时代 教育对外开放的挑战与策略

点击蓝字
注意我们
新冠肺炎疫情是1918年大流感以来的全球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这种人与人彼此隔离、国与国相互防范的疫情防控措施,促使国际社会交往模式产生突变,由流动、融合转为封闭、隔离,对全球政治经济产生了深刻影响,给“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增添了新的变数。面对愈加复杂严峻的国际形势,教育对外开放必须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
疫情对教育对外开放提出了新的要求
疫情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教育对外开放在打赢国内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以及全球抗疫中的重要作用。中国抗击“非典”的领军人物钟南山、中国医学科学院院长王辰、雷神山医院院长王行环等一大批海归专家,不仅在国内“战疫”中发挥了中流砥柱作用,也用“大爱”在与世界各国医护人员交流合作中分享了“中国方案”。海外160余万名留学人员和广大华人、华侨第一时间组织起来为祖国捐款捐物,克服重重困难将紧缺医疗物资送达国内,与国内人民一道用爱国之心、报国之行锤炼伟大抗疫精神。这些鲜活的事例既充分展现了过去40余年来教育对外开放的成果,也深刻体现了人心的力量、人文的力量和人才的力量。不论国际形势如何风云变幻,必须坚持教育对外开放不动摇,通过加快和扩大教育对外开放释放更多的“人文红利”和“人才红利”,助力打造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
疫情推动中国教育积极参与全球公共产品建设。华中科技大学、四川大学等高校联合企业研发的新冠肺炎检测试剂通过了欧盟和澳洲的国际认证,已在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销售使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疫情期间中国教育倡导的弹性学习模式专题报告,指导全球受疫情影响的学生学习。钉钉、蓝墨云课堂、爱心课程三大中国远程教育平台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面向全球发布的“缓解新冠肺炎疫情学校停课远程学习解决方案”。这些全球公共产品的发展过程,其实就是制定和普及国际规则和标准的过程。以抗击疫情为契机,提升我国教育对外开放水平和层次,推进全球教育治理体系改革,是必然要求。
疫情期间,国与国、民与民之间互帮互助,共克时艰,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世界更加深入人心。教育领域积极回应国际社会关切,先后同韩国、日本、新加坡等国教育部门建立了疫情沟通机制,并与非洲国家就校园疫情防控、在线教学等开展经验分享。疫情期间,一些外国留学生或在国外为中国募捐医疗物资,或留在国内做抗疫志愿者。一句“我们是外国人,但不是外人”,深刻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的“风雨同舟”“守望相助”。疫情凸显了教育在各国人民创造健康生活、掌握共同命运、追求共同梦想中所具有的不可或缺的作用。教育对外开放深度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不仅是后疫情时代的客观要求,也是历史使命。
【疫情与教育 群言争鸣 后疫情时代 教育对外开放的挑战与策略】
后疫情时代面临教育对外开放的新挑战
疫情加速了中西方政治经济矛盾向教育领域转移。美国先是将抗疫不力的责任转嫁给中国,散布“中国病毒论”,进而不惜违背两国元首达成的促进双向留学共识,宣布禁止部分中国学生入境美国,甚至威胁中美航班“断航”。在美国的挑动下,西方涉华舆论环境恶化,冷战思维、对华裔、亚裔群体的种族歧视和仇恨心理滋生,正常的学术科研交流合作被政治化和妖魔化。
此外,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许多家庭自费出国留学的意愿和支付能力下降。美国和英国的政府和大学正在为国际学生数量可能下降50%-75%做准备。教育对外开放的外部需求急剧萎缩,来华留学生数量可能大幅下降。此外,美国限制中国学生的学科和专业,极大地影响了中国教育链和人才链的国际扩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