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大地民族团结进步之花正艳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种”出新生活
凤庆是中国核桃之乡 , 有核桃基地172万亩 , 是全国种植核桃面积最大的县 , 8.6万户核桃种植户中 , 少数民族占据了三分之一 , 核桃产业成为助推全县各族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 。
自2017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工作以来 , 凤庆县坚持把抓好“一县一业”核桃产业示范创建作为助推经济发展、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重要抓手 , 通过核桃产业提质增效和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 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
在具体措施上 , 以各族群众为主体 , 着力抓牢“五个一” , 即:一个基地管护标准、一个加工流程标准、一个仓储管理标准、一个产品质量标准、一个组织体系标准 。通过抓“五个一”标准的项目化落实 , 基本实现了核桃产业从种植到产品的标准化 。
工作中 , 凤庆县针对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没有掌握核桃提质增效和初加工标准化的相关政策和技术操作等情况 , 安排相关方面的专家 , 深入少数民族聚居村开展辅导培训 。“十三五”期间 , 该县开展核桃种植管护及初加工方面专业培训700多场次 , 解决少数民族群众缺技术、缺人才的困难 , 实现产业提质增效 , 帮助少数民族群众增收致富 。
为延伸核桃产业链 , 促进群众增收 , 凤庆县立足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 以“园中园”的理念规划建设了核桃产业园 。园区自建设以来 , 积极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进园区”“进企业”工作 。目前入园企业138户 , 茶企55户 , 核桃企业15户 , 其他企业68户 , 吸纳各民族产业工人5900人 , 其中少数民族2773人 , 占47% 。2020年 , 各民族产业工人在园区企业就业收入超过3亿元 。园区通过“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 , 将园区企业与各民族群众在产业发展线条形成利益连接线 , 园区企业有150多亩核桃、茶基地 , 带领各民族群众实现农业收入超过30亿元 , 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同时 , 园区还通过“1+1+N”模式 , 即“一个园区管委会+一个工会联合会+各企业党群”做到有组织、有阵地、有载体 , 通过党建引领 , 组织开展企业家、企业负责人培训和产业工人技能提升培训 , 组织各种文体活动 , 让园区企业产业工人有充分的参与感、归属感 , 极大提升了各民族兄弟姐妹团结奋进的幸福感 。
“融”出新气象
永德县乌木龙乡作为彝族支系俐侎人的最大聚居地 , 县、乡历来高度重视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 始终紧扣“五个牢牢把握” ,将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落实到各行各业 , 融入家家户户 , 有效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
乌木龙乡的示范创建工作只是永德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的一角 。近年来 , 该县按照“典型引领、示范带动、以点带面、整体推进”的思路 , 集中力量打造一批示范亮点 , 引领和推动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向纵深迈进 。
探索了一批新机制——
在大山乡户威自然村探索出问需于民、问计于民、问效于民;还权于民、还利于民、还信于民的“三问三还”基层治理新机制 , 形成了“村里事、村民议、村民建、村民管”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在大雪山乡率先成立乡村振兴“理事会”“同心联” , 探索出破除“等靠要看”思想 , 树立“自我振兴”意识 , 促进民风美起来;破除“散户经营”现状 , 树立“集约共享”模式 , 促进村庄美起来;破除“因循守旧”观念 , 树立“生态文旅”目标 , 通过促进产业美起来的“三破三立促三美”乡村振兴工作机制 , 实现了“私事不出联、小事不出会、大事不出村” , 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新样板 。
推荐阅读
- 支持中医中药发展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 江湖大地美丽蝶变!湖口县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纪实
- 婆媳关系是一门哲学
- 《逆水寒》开放世界山海2400万平方公里大地图
-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牵头完成的这项技术荣获中国民族医药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家乡美食】三晋大地,晋升油茶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民族团结之花在黄牛之乡绚丽绽放
- 俄罗斯战斗民族那么爱酒,为什么很少喝中国白酒?原因很现实
- 黄河咆哮 “黄河在咆哮 黄河在咆哮 ”
- 被遗忘的时光纪录片 民族电影纪录片《您一定不要错过》 看黑白胶片里被遗忘的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