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南京话就像南京人一样,好包容 | 方志江苏( 二 )


“两京”方言同根同种
北京与南京 , 相距甚远 , 方言却有颇多共同之处 。原来“两京”方言同根同种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 , 带去的大量贵族、百姓均以讲南京官话为主 。现今的普通话、“北方官话” , 虽是于清代中叶以北京官话为基础发展而来 , 但究其根本 , 还是以南京官话为基础而生发 。因此 , 南京话有些方面与普通话很接近 。
原来南京话就像南京人一样,好包容 | 方志江苏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只要稍加留心就能发现 , 两地方言中有许多词完全相通 。比方:对过(对面)、搛菜(夹菜)、毛辣子(毛毛虫)、脑门(额头) , 还有砸锅了、人五人六等 。再比如:水溢出来 , 两地异口同声叫“潽了” , 厕所呢 , 不说厕所 , 统称“茅厕(si)” 。有时 , 南京一块玩的小把戏 , 有人发现突然少了一人 , 就有人说“颠到了” , 而北京娃儿也用这词 , 说“颠(儿)了” , 是不是又很相似?
“两京”话中儿化音乃特色 , 韵味浓郁 , 两地方言中都无一例外儿化音频出 。南京有个口头禅叫“包圆儿” , 是个典型的儿化音 , 要知道 , 北京人也是常挂嘴边 。意思是:把货物或剩余的货物全部买下;把责任或事情全部担当 , 是包揽、囊括的同义词 。北京话包圆儿(音作:包yuer) , 南京话则是:包yer , 也只是略有区别 。
难以想象 , 两地间还有诸多共享俏皮话呢:如:“人不走运 , 放屁都打脚后跟”;还有俗语:“用着(南京话:zhi)用着 , 菩萨送着 , 省着省着窟窿等着”……
充满幽默的南京话
悠久的历史 , 深厚的底蕴造就南京人丰富幽默细胞 。比如说“轩”字 , 汉语词典上诠释 , 是有窗的廊子或小屋 , 多用于书斋或茶馆等名号 , 南京人却把自家狭小的厨房戏称为“锅轩” , 就是放锅灶的小屋 。
原来南京话就像南京人一样,好包容 | 方志江苏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当时的状况是 , 对于许多百姓人家来说 , 拥有一间放锅灶的小屋也是奢望 , 多数人家 , 能够有一间住房 , 人均三、四个平方已经很不错了 , 连这起码的要求许多人都难以达到 , 仅仅一间房 ,, 即是厨房 , 做饭烧菜 ,, 又兼做客厅 , 接待亲朋还有充当卧室 , 同时还要具备如厕等功能 , 马桶与水缸相邻的现象司空见惯 , 是个货真价实的“多功能厅” 。
形容房子小 , 使用功能合一 , 有句南京民谣为证:“锅轩、堂屋、房 , 马子连水缸 。”这则民谣 , 即是旧时居住状况的写照 , 也是南京话饱含幽默的佐证 。
【原来南京话就像南京人一样,好包容 | 方志江苏】南京话中形形色色的幽默,显现出南京人的个性 , 令人莞尔 , 使人捧腹 , 给人启迪 。
原来南京话就像南京人一样,好包容 | 方志江苏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影视剧《乔家的儿女》中的南京话
随着时代的发展 , 不可否认 , 原汁原味的南京话也在逐渐淡出 , 早已经经历了从吴语到江淮官话脱胎换骨的演变 , 再发展到今天类似于普通话的方言 , 南京话受到各种来自不同地域的语言无时无刻进行的渗透和改造 , 这是历史必然 , 无需大惊小怪 , 语言的发展演变也是社会进步的体现呢 。
作者:谷万中
简介:谷万中 , 南京市作家协会会员 。工作之余喜涂鸦 , 自1992年始 , 陆续发表大、小“豆腐块” , 散见大公、新民、金陵、扬子、快报、中国档案报等报刊 。参与电台、电视台活动 , 还以“老家在顾楼”网名 , 在网络上辛勤耕耘 , 弘扬正气 , 针砭时弊 。参加各类征文活动亦偶有斩获 。近年 , 又积极参与栖霞区作协 , 人文秦淮学会的各项文化活动 。弘扬乡土文化 , 书写南京故事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