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大导演 歌儿为什么这样红】电影《金刚川》热映,片中再度响起《英雄赞歌》《我的祖国》等经典红歌——这些歌曲大多诞生于上世纪50至70年代,是当时的电影插曲。时过多年,电影内容可能已经被淡忘,也可能现在的年轻观众并没有看过,但这些红歌已经被传颂下来,可以说一直都“当红”。为什么这些歌曲能流行几十年长久不衰?这些红歌从何而来?究竟有何魅力?
脱胎于民歌反映人民最质朴的思想感情
很多70后、80后、90后都听更年长一辈的人描述过,上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生活,无论是从物质还是精神上,都是比较匮乏的。在那个传媒不发达的年代,每当歌曲创作出来并想让全国人民听到,一个是靠电台,另一个就是靠电影。张艺谋执导的新电影《一秒钟》就讲述了那个年代的人对于看电影的热情。一些电影里面的插曲,能够借助电影这个媒介,一起传播到千家万户和每个观众的心里。所以,当年比较大众的文艺作品,数量最多、影响最大的,除了京剧样板戏以外,就是电影和电影插曲。
如果只单纯把红歌理解成带有教化作用和宣传作用的文艺作品那就错了,红歌不是抽象的革命口号或者单纯的政治符号,尤其是最优秀的那批红歌,它之所以能够广泛流传而且经久不衰,主要在于它独特的艺术魅力——很多红歌创作灵感来自于地方民歌,贴近生活、朗朗上口,真实地反映人民最质朴的思想感情。比如根据云南省石林彝族自治县地方传统民间文学改编的电影《阿诗玛》中的很多插曲。
《阿诗玛》的故事源远流长,故事用撒尼彝语创作,使用口传诗体语言讲述或演唱,并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一代又一代地流传至今。2006年5月,《阿诗玛》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电影《阿诗玛》1964年拍完后曾在小范围内放映,1979年元旦在中国大陆公映,是“中国第一部彩色宽银幕立体声音乐歌舞片”,这个标签对于现在的观众来说算得上是又长又古早,但对于当时观众来说,真可谓大开眼界,片子中台词不多,人物交流全靠对情歌,给人感觉非常现代,充分展现了年轻男女追求真爱的主题:彝族姑娘阿诗玛勤劳、美丽、聪颖,虽与青年阿黑相恋,却被头人热布巴拉之子阿支强抢。最后阿诗玛遭人暗算,化成石峰,永远活在了撒尼人心中。
片中有一段阿黑打败了彝族地主阿支,带着阿诗玛骑马回家,一路上愉快欢乐,这时,一首充满云南彝族撒尼风味的音乐响起:“马铃儿响来哟玉鸟儿唱/我陪阿诗玛回家乡/远远离开热布巴拉家/从此妈妈不忧伤/不忧伤/哎啰哎啰不忧伤……”这就是优美抒情的《马铃儿响来玉鸟唱》,在这首歌曲中,光明终将替代黑暗,真善美终将替代假恶丑,自由终将替代压迫与禁锢的人类理想被充分演绎和歌颂。
根据大别山、信阳等地民歌小调改编的《八月桂花遍地开》,根据陕甘宁边区民歌改编的《山丹丹花开红艳艳》《绣金匾》《南泥湾》,在赫哲族传统民歌曲调基础上改编创作的歌曲《乌苏里船歌》等,都属于这类作品。
这些具有时代性的歌曲能让人汲取到精神力量
此外,红歌还具有时代性,其歌词内容反映了不同时代的革命、建设与生活,反映了某一时期的真实生活和精神状态。每每听到那些歌曲,人们总会想起那些烽火连天的战争年代,热火朝天的建设工地,追忆起那些奉献青春热血乃至宝贵生命的英雄,进而从中汲取到精神力量。
1974年上映的老电影《闪闪的红星》就是一部大人爱看、孩子也爱看的主旋律影片,因为获得了全年龄段的喜爱,《闪闪的红星》可谓影响了几代人的成长。电影的故事非常简单,讲的是上世纪30年代,少年潘冬子如何在红色政权的引导下,参加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积极配合游击队,打倒大土豪胡汉三,最终成为一名真正的红军战士的过程。
推荐阅读
- 今日大寒!邯郸降雪即将登场,注意防范!
- 微软史上最大收购行动,决战元宇宙的背后是「文化输出能力」?
- 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外”兼并 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
- 云吧|施甸姚关:晒好压面过大年
- 博爱县孝敬镇:小小篱笆墙编织美丽新大岩
- 欢欢喜喜迎新春,赶农村大集
- 山东好景|柳埠大集享受早来的年味儿
- s26打野刺客大变天,刘备阿轲跌落t3,连招简单
- 今日大寒,年味渐浓,健康相伴
- 王者荣耀:新赛季雅典娜被重做,技能大改甚至可重回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