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比烟花寂寞亦舒 《她比烟花寂寞》不敢不爱的结局

在古典乐器家族中,大提琴似乎是性别特征最鲜明的一个。它的低音沉郁而简单,中音严肃而流畅,高音激情有雪火的冲击力,但也透露出一点粗犷野性,如热气,腱的张力,恐怖的魄力。以巴赫的《伟大的虚无》为代表的大提琴作品,总是让人想起深宫,想起虔诚的追寻,想起天堂的共鸣;大提琴手的典型形象是像罗斯特罗波维奇和保罗·托特里埃这样的老派绅士,穿着笔挺的西装,坐在哥特式尖顶下,面对成千上万的观众,表演他内心的赞美诗。
在这个几乎被男人占据的王国里,有一朵奇葩,鲜艳美丽,像天上的日出,仙姿缥缈,不可能;就像彗星的一瞥,虽然短暂,却以超乎寻常的光辉照亮生命,留下永恒的记忆。
杰奎琳?英国大提琴家杜普蕾在5岁时展示了他的才华,16岁开始了他的职业生涯。天赋和年龄的差距甩了所有生物。1973年,他被确诊为多发性硬化症,于是离开舞台十多年,英年早逝。我无法从尘封的历史中了解到更多关于这样一位从烟花中早早谢幕的艺术家的情况。我只知道她是罗斯托波维奇和保罗·托特里埃的学生,但她没有沾染任何拘谨和刻板。所以我退而求其次,从媒体库里翻出一部描述杜普蕾生活细节的传记片《希拉里和杰基》。杰基是杰奎琳·杜·普雷,这是一部根据她姐姐希拉里的回忆录改编的电影。中文翻译叫《她比烟花还孤独》,中文翻译叫《疯狂的大提琴》。很多人喜欢前者,但我更偏爱后者。前者虽然美丽悲伤,但晒太阳感觉有点孤独。另外,涉嫌抄袭亦舒同名作品。但这么漂亮优秀的大提琴手并不孤独。就是后者,能让我看到故事的冰山一角,如此清晰直接,也符合杜普蕾的演奏风格。
记得我读莫扎特传记的时候,听过一个传说——莫扎特是上帝派来抚慰世界灵魂的天使,上帝给了他惊人的天赋,却警告他这些天赋需要一百年。莫扎特来到世上后,早已忘记了上帝的警告。和他在一起才华横溢就像一颗喜糖,他可以心满意足地扔掉。上帝终于生气了,开始用事业上的贫穷、疾病、排外来折磨他,莫扎特却不在乎。于是上帝夺走了他父亲的生命,和他的同事们一起占有了他的脸和灵魂,在半夜敲响了莫扎特的门。莫扎特在恐慌和悲痛的双重压力下开始写《安魂曲》,几周后去世。
上帝对杜普蕾的态度应该是相似的。想起柯青临死前对凤姐的梦,她说:“水满了就溢满,月满了就亏了”。在杜普蕾触动人心的是她的丰满。她的高超表演控制得很好,饱满但不溢出。试想你面对这么满一杯水,杯口溢出的水摇摇欲坠,足以让你感到惊心动魄。
【她比烟花寂寞亦舒 《她比烟花寂寞》不敢不爱的结局】她的生活充实而充实。她把自己变成了大提琴,因为它太满了,撑不了多久。匈牙利大提琴家史塔克也是一位大师,他有一次坐公车,听到收音机里在放杜普蕾的大提琴。他不知道演奏者是谁,但他说了一句奇怪的话:“把所有复杂矛盾的情绪都这样放进大提琴,我怕活不长。”谁知道一个字是什么?也许只有顶级艺人才能理解顶级同行的标准。史塔克意识到她是在用生命拉大提琴沉重的弓弦。
《爱大提琴》基于杜普蕾的艺术成就和情感纠葛。根据影片的叙述,对于十几岁就成名的杜普蕾来说,大提琴在她怀中的敏感激发了优雅,演奏成了她不借助技巧的本能。然而,赞美和掌声不经意间纵容和滋润了她细腻的性格。精致难免脆弱。现实中,即使有些生命粒子是粗糙的,也会让她生命的弦产生杂音,引起莫名的焦虑。杜普蕾和巴伦博伊姆在同一个舞台上表演,他们配合得很好。然而,这对夫妇之间的情感完全失去了节奏。首先,杜普蕾精神失常,差点被送进精神病院。她向她姐姐求助。善良的希拉里想不到杰基对她姐夫的痴迷来治疗她的精神创伤。患此病的姐姐查了字典。字典上对“天才”的第一个定义是“一个人,无论好坏,对他人的影响都很大。”如果说过去的一切都是由于杜普蕾的人格缺陷,那么第二个打击——多发性硬化症的爆发对她来说是致命的。她渐渐失去了正常的活动能力,坐上了轮椅。事实上,一旦杜普蕾不能再演奏音乐,那就是她生命终结倒计时的开始。“如果你不能再拉大提琴,你就不是你了。”巴伦博伊姆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