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机制,立足循证,回归临床,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泵治疗理想之选

作者简介
探索机制,立足循证,回归临床,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泵治疗理想之选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李玉秀 教授
【探索机制,立足循证,回归临床,速效胰岛素类似物——胰岛素泵治疗理想之选】北京协和医院 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医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副主任、中华医学内分泌学会 第十一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肥胖学组副组长、海峡两岸医药交流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糖尿病预防与控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医学会内分泌学会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女医师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国家医师资格考试临床类试题开发委员会委员、内分泌组组长、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等编委 。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 , 糖尿病的治疗方法日趋多元化 , 但仍不能实现对血糖的完全有效控制 。而胰岛素泵通过人工智能控制的胰岛素输注装置实现相对精准的胰岛素输注 , 可以最大程度地模拟人体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模式 , 从而更好地实现血糖管理 。但胰岛素泵在使用过程中 , 胰岛素制剂的物理和化学稳定性是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结合最新胰岛素泵技术发展 , 把握最新指南与临床循证要点 , 全面了解速效胰岛素类似物在胰岛素泵治疗中的优势 。
“对症治疗” , 综合管理
胰岛素泵技术的进步带来临床多方获益
随着经济发展、生活水平提高、人口老龄化以及生活方式转变 , 糖尿病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全球性公共卫生问题 。胰岛素治疗在糖尿病的管理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 胰岛素强化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每日多次皮下胰岛素注射(MDI)和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Ⅱ) , CSⅡ即胰岛素泵 。近50年来 , 胰岛素泵治疗是糖尿病技术最显著的进步之一 。自20世纪60年代美国最早提出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的概念以来 , 随着机械电子科技的发展、信息化的进步和人工智能的应用 , 胰岛素泵已经发展到智能化的血糖管理闭环模式 。新型胰岛素泵的问世和新功能的融合为临床管理糖尿病提供了更多、更优的选择[1] 。
相较于传统的MDI治疗方案 , CSⅡ具有多方面的治疗优势和临床获益 。在控糖有效性与安全性方面 , CSⅡ治疗可更好地降低T1DM和T2DM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 , 缩短血糖达标时间[2-7] 。CSⅡ还可显著降低低血糖发生风险 , 缩短低血糖持续时间[6,8-10];另外 , 通过调整餐前大剂量模式、基础输注量以及分段基础率 , CSⅡ可有效减少黎明现象和餐后高血糖等原因导致的血糖波动[11-12];因CSⅡ治疗持续多次小剂量皮下泵入胰岛素 , 故减少了皮下组织中胰岛素的堆积和吸收变异的风险[1];并且由于CSⅡ更好地模拟了生理性胰岛素分泌 , 在达到相同疗效时相较于MDI治疗可相对减少胰岛素治疗所导致的体重增加[7] 。在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风险方面 , 与MDI治疗相比 , CSⅡ治疗可降低T1DM患者严重低血糖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风险[13] 。此外 , CSⅡ治疗减少了患者每日多次注射的负担 , 帮助患者在进食、运动方面更为灵活 , 提高了生活质量 , 同时也可提高患者的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 , 具有良好的成本效益[14-17] 。可见 , CSⅡ治疗带来了多重临床获益 。
把握机制 , 洞悉本质
制剂稳定性影响胰岛素泵用药选择
胰岛素泵在使用过程中 , 可能会因输液管路的问题(移位、堵塞) , 导致胰岛素输注异常 , 使患者面临酮症和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风险 , 因此 , 必须及早识别和管理[18] 。胰岛素泵导管中堵塞的物质为胰岛素的等电点沉淀物、胰岛素纤维或纤维蛋白沉积 , 因此 , 胰岛素制剂的稳定性是胰岛素泵中药物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之一[19,20]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