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父母在教育上不遗余力,孩子却在成长中变得很“丧”?( 二 )


为什么父母在教育上不遗余力,孩子却在成长中变得很“丧”?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养孩子俨然成了不少成年人的“中年危机” 。于是 , 在父母的“努力”下 , 孩子们过上了衣食无忧的生活 。
生活过得安逸固然很好 , 但是却也让孩子失去了不少努力的动力 。缺乏生活主动性的孩子们即便长了见识了解过兴趣 , 最后他们还是会觉得“做什么事都没有意义 。”
就像日本作家林真理子写作的《平民之宴》中所描述的那样 , 精英妈妈由美子感慨儿子翔是个“废材” , 翔身上没有多余的欲望 , 更没有对未来的任何憧憬 。
即便外婆把攒了一辈子的1000万日元放在他手上 , 他也不过是淡淡地说道 , “我不需要那么多钱 , 因为什么也不想做 。”
既然 , 父母已经把生活安排得很舒服了 , 那么孩子自然也就乐于待在这片舒适区不想奋斗了 。
3.父母的掌控欲让孩子感觉自己像一个没有灵魂的“牵线木偶”
父母们在孩子的教育上投资巨大 , 这使得他们更加“理所当然”地为孩子“指引”方向 , 父母们自信于自己丰富的人生经验 , 于是便“强势”地为孩子的航行掌舵 。
当父母身上的控制欲得到孩子的配合时 , 父母们会觉得很满足 , 这也是大多数中国式父母为什么喜欢“听话的孩子”的原因 。
孩子慢慢地成了父母手中的“牵线木偶” , 他们只需要服从和妥协 , 显然这与孩子们正常的成长节奏和内心需求是背道而驰的 , 于是在父母的掌控下 , 孩子或是放弃了自己的想法 , 或是变得“叛逆” 。
最终 , 孩子们只能以很“丧”的生活方式来对抗来表达自我的愤怒 。
△父母们究竟怎样对待孩子的教育才不会把孩子的人生变得很“丧”?
1.保护好孩子身上的内在驱动力
为什么父母在教育上不遗余力,孩子却在成长中变得很“丧”?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在某部纪录片中 , 11岁的陈思凝考上了北京八中的少年班 , 显然 , 这样的成绩足以让父母们感到骄傲 。
在谈到女儿的教育问题时 , 思凝妈妈说 , “孩子天生就是爱学习的 , 他们身上有一种叫做自我驱动力的能力 , 所以家长们要做的就是在教育中不要让孩子身上的这种能力消失 。”家长们不要把学业竞争压力过多地投射到孩子身上 。
相信孩子原本就是热爱学习的 , 才能不让孩子对待学习的态度发生跑偏 。
2.家长要懂得做园丁型家长
相较于木匠型家长 , 园丁型家长更加注重孩子身上的可塑性发展 , 他们更愿意让孩子以他们喜欢的成长兴趣去发展 。
心理学家AlisonGopnik认为 , 儿童不应该被特定的技能培养得像成年人一样 , 而是应该有更多的可能性和不可预测性 , 有更多的玩耍和创造的机会 。
孩子们是不同于自己的父母的 , 同时也与其他人不一样 。
3.在学习这件事上给予孩子及时反馈
为什么父母在教育上不遗余力,孩子却在成长中变得很“丧”?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孩子们之所以对游戏感兴趣 , 这其中和游戏中的及时反馈机制有关 , 孩子们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正向的反馈这使得孩子会持续对眼前的事物保持进行下去的热情 。
所以当孩子在学习这件事上感到懈怠时 , 父母们应该想办法去增强孩子积极参与的“体验感” , 而不是勉强孩子去忍耐 。
父母对孩子的成长抱有期待是无可厚非的 , 但是如果这其中夹杂了过多的高期望、功利心、掌控欲的话 , 那么父母即便是再舍得花钱也无法给予孩子真正需要的成长诉求满足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