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寿增 自然资源系统精神文化述评之四

本文由微信公众号“中国自然资源报”独家编辑。未经授权,谢绝媒体转载。转载请在醒目位置标注来源。该篇为本报自然资源系统精神文化系列述评之四。
电话:010-68047618
网址:中国自然资源报微信平台投稿邮箱:mnrnews@163.com
“原生之本,万物之源,一切生命之根。”千百年来,人类踏上了大地,把真情和汗水倾注在土地上,书写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从古代东方文明的发源地到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伟大的发展史也是中国人珍惜保护、开发和利用土地的历史。在广袤的田野上,土地传承着哺育了中国五千年的农耕文明,承载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文明。
水土决定果实的味道,文化决定治理土地的水平。 自然资源人践行厚土守土、依法亮剑、为民服务的精神,努力将国家发展的蓝图变为现实,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愿景变为实景。
厚土与防御土
忠诚守护良田,保住饭碗盘活资源
用地球上7%的耕地养活近20%的人口,当西方国家质疑“谁来养活中国”时,中国人的回答是“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地捧在自己手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拥有自然资源的人们牢记使命,立志做“麦田守护者”。
“耕地是我国最为宝贵的资源,要像保护大熊猫一样保护耕地”。 一直以来,自然资源人始终紧绷耕地保护的弦,恪尽职守,创新管理体制机制,确保“饭碗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降低。 1987年,深圳以公开拍卖的方式有偿转让国有土地使用权,以用地的自我约束机制促进节约集约用地和保护耕地,敲响新中国土地管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的“第一槌”。 1988年,湖北省监利县周老嘴镇爱华村诞生了全国第一块基本农田,星星之火以燎原之势铸成国家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从单纯注重数量,到数量与质量并重,再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从确保18亿亩耕地红线到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从城市水泥加固丛林“虎口”拿地,15.5亿亩永久基本农田真正落在田间地头;从土地整理到土地整理,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助推精准扶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释放“1+N”综合效应……新中国土地管理的每一步都浸透着自然资源人的热情和智慧。新时代,自然资源人以更广阔的视野认识和尊重土地,对土地问题进行更系统的思考。2019年8月修订的《土地管理法》的显著亮点是,所有“基本农田”都以“永久”为前缀。
“厚土守土”是自然资源人的最大本分。 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在自然资源人的眼里是“车之两轮”“鸟之两翼”,因此,他们注重制度设计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让永久基本农田与森林、河流、湖泊、山体共同形成了城市生态屏障,成为城市开发的实体边界,倒逼节约集约用地,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城镇化转型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让实力与美丽交织成繁荣发展的新篇章,是自然资源人的心愿。看看浙江杭州。城市霓虹,农田风光,湖光山色,三者相得益彰。好的田、山、水、景,让它成为美丽的新城名片。看看湖南安仁。集耕地保护、农业示范、科普教育、生态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稻田公园”成为国家4A级风景名胜区,创造了经济、社会、生态三重效益。
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自然资源人在神州大地厚植“厚土守土”精神,用心用情盘活了国家的土地资源。
依法亮剑
严格依法管地,书写绚丽生命答卷
千百年来,民间尊称掌管土地的神仙为“土地神”。权利为人民所用,真正的“地主”愿意当公仆。他们不断前进,无怨无悔。他们用智慧、青春、汗水、鲜血乃至生命铸就剑气,捍卫着《土地管理法》赋予的严格依法治地的神圣职责,书写着地球上自然资源人生命价值的答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