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裕翔 《逆光飞翔》影评点评

回看2012年上映的台湾省电影《逆光飞翔》在被推荐后,可以看出该片继承了台湾省校园片一贯的“清新文风”,但特别是盲钢琴家黄宇翔的真实故事,黄宇翔本人在其中扮演角色。这让我想起了《推拿》,一部罕见的关心和讲述盲人世界的电影,让观众走近他们,了解他们如何在没有光线的世界里慢慢摸索,克服障碍,努力生存,寻找爱情。他们不需要怜悯,只需要被看到,被理解。回到这部电影中的黄雨翔,普通人弹钢琴到一定程度并不容易。很难想象一个盲人是如何通过听音乐,慢慢摸索键盘成为钢琴家的,但他做到了。虽然影片中有励志的成分,但并不是一个悲壮血腥的模型,夸大了他遇到了多少困难和障碍,用了多少勇气和毅力去战胜和战胜命运,赚取眼泪。而是从他刚进大学时的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眼睛看不见,只是需要多一点时间去适应环境。所以整个片子基本都是手持镜头拍摄,为日常DV拍摄创造了一种生活感。
【黄裕翔 《逆光飞翔》影评点评】黄宇翔离开家庭进入大学的问题和普通孩子一样,就是要学会独立,但他只需要更多的时间,反复练习就能做好。这让其他人改变了盲人的生活。原来他们不需要太特殊的眼神和特殊的待遇也能过上正常的生活。就像他说的,如果他们能看见,他们只想尽量出去不要撞到别人,找个咖啡店坐在窗边。没有特别的理想。所以他的室友和小区里的朋友都像正常朋友一样热情地和他交往,他自然能融入大学的精彩生活。这种“自然”的待遇是他最大的心愿,是来自全社会的包容与多元的象征。
我们有一个共同的认知,就是盲人缺乏视觉,但是其他感觉器官会更加敏感,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缺陷。所以黄宇翔可以通过闻味道来判断面前的杂志,可以通过听过马路的声音来判断别人的车是否松动,区分不同的人……于是他走上了音乐之路,沉浸在声音编织的美好世界里。他爱这个世界,比普通人更想感受这个世界。他记录各种自然声音,一遍又一遍地感受它们的存在。同样,他的头脑更敏感。十几岁时,他在一次钢琴比赛中获得一等奖。其他孩子告诉他,他能拿冠军是因为他看不见自己的眼睛,评委也同情他。这句话给了他很大的打击,不是因为他和别人不一样,而是他不想被人可怜,不想被人特殊对待,不想被人误解。他希望靠自己的力量得到别人的认可。影片淡化了他是如何克服音乐上的巨大障碍的,就像贝多芬所经历的那样,但我们似乎能够见证他的才华、坚持和默默努力的艰辛。电影叫《逆光飞行》,所以电影经常是逆光拍摄。其实背光可以让人感受到光的存在,神圣而梦幻,穿透灵魂。
影片的第二个故事线是一个叫小杰的女孩。因为家里的经济状况和母亲的不赞同,她不得不放弃学习舞蹈,去茶叶店打工。她偶然参加了一个免费的舞蹈体验课程,该课程是由舞蹈演员许芳宜扮演的培训老师培训和启发的。同时,与黄雨翔的相识也给了她勇敢追求梦想的勇气,拾起了自己喜欢的舞蹈,参加了舞团的选拔,最终进入大学学习舞蹈专业。
影片中呈现的舞蹈是现代舞,与古典芭蕾相对,在身体的节奏中追求自我生命的表达。女主角说,她跳舞的时候,觉得自己真的存在。许芳宜说,不要担心,仔细倾听你心中的声音,跟随它,慢慢前进;你的身体,像呼吸一样,永不停息;我一直在朝别人的方向飞,这次我要用自己的方式飞。影片强调人在舞蹈中的精神感受,弱化了技巧的展示,非常符合现代舞的美学观点。这让我想起了现代舞的创始人伊莎多拉·邓肯,一位从古希腊艺术、古典音乐和自然中汲取灵感的舞者。她认为技巧会玷污人体的自然美,动作来自自我感觉,舞蹈要从头到尾展现生命。她对艺术表现和技巧的关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我看来,每一种艺术形式的最终目的都是通过器械和技巧来表达,技巧的培养只是为了更准确的表达。也许更多的人能欣赏到艺术水平,这恰恰是通俗易懂的技巧,舞蹈中的高难度动作,绘画中的精彩绘画技巧,乐器表演中华丽张扬的技巧,这些恰恰是观众掌声和欢呼的焦点。然而,真正有才华的艺术作品承载着灵魂和生命。芭蕾舞的轻盈是通过舞者痛苦的身体伤害获得的。这样的美会不会有点残忍?与此同时,值得注意的是,强调艺术家的自我表现而不是形式已经成为现代艺术的一种趋势,许多艺术形式的界限变得模糊,这使得观众更难欣赏,因为没有欣赏范式可循,同时作品的解读方式也更加多样化。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