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服饰 上门做衣服的女裁缝

原创 赵基开 上海老底子
来做衣服的女裁缝
作者:赵继凯
刚解放时,上海普通老百姓生活水平不高,但都精打细算。如果要新添衣服,许多人就到裁缝铺去定做,衣料钱加工钱,比买现成的要便宜一半左右,但是如果能请到上门做衣服的裁缝,那就更合算了。比如做一件女衬衫,裁缝铺工钱要一元钱左右,而裁缝上门做,一天的工钱两元钱左右,但他一天可以做五六件衣服裤子,还可以把旧的、过时的衣服改做给小孩穿,真的是很合算的。当然东家要用比较好的饭菜招待裁缝,让他高兴,衣服做得更快更好。当时,一条大黄鱼不过五六角钱,一斤五花肋条猪肉也不过九角钱。招待裁缝的同时,全家人趁机改善一下伙食,也是很不错的一件事情。所以上门裁缝很受大家欢迎,一年中仅夏季为淡季,其他季节生意繁忙,特别春节前更是要老早预约的。

每年我家还邀请裁缝来几天,为全家人做衣服。几乎每次来上班,她总是一个又瘦又长的大嫂,四十多岁,大家都叫她阿鲁姐。她出生在一个裁缝家庭。她从小就聪明活跃。她和父亲一起学习技术,努力工作。她能够踩在当时刚刚流行的缝纫机上,这比用手干活要快得多。做出来的衣服款式也新颖时尚。

她来我家做裁缝,在客房摆了一张桌子,旁边放了一台缝纫机,成了她的车间。我看见她脖子上挂着一个软卷尺。她给我们量尺寸,剪衣服,踩缝纫机,一直忙个不停。当时没有电熨斗。她用木炭烧衣服,放在熨斗里,效果很好。内衬用的浆糊也是她面粉自己调的,最后一次可以用一周。引人注目的是,浆糊碗中一个小巧精致的刮浆器形状特殊,她使用起来得心应手,这是她最喜欢的东西。我家是宁波人,有句老话:“裁缝师傅手好,全靠糊烫铁。”似乎有些道理。

她脾气很好,很善良,我们家可以和她相处。小时候得了多动症,姐姐阿鲁给我量的时候我一时受不了。她环顾四周,不停地说话,耐心地哄着我说:“小阿迪,别动,我给你做新衣服。”她和我妈妈住在一起聊天。她就像一个姐姐,和家人很亲近。他们俩经常一起去布店挑衣服,因为我妈相信她眼光不错。她吃饭很随意,从不选菜,每天晚饭只喝一小杯黄酒,这是她唯一的爱好。可能是因为她信仰佛教。她还有一个习惯,每个月的第一天和半月吃素。我妈妈为她做了一些素菜。总之,她不难伺候。

阿儒的裁缝生活又快又好。给我们家每个人做的衬衫、夹克、中山装、毛呢大衣、毛呢西装裤等等,都做得很好,一件一件的,很合身,造型很好,味道时尚,挺括漂亮,我们都很满意。挂新衣服和时装公司橱窗里展示的衣服差不多,但是缺少商标。她还会翻丝棉,午睡驼绒,做中式棉袄和中式上衣,真是中西合璧,样样在行。那时候不容易,因为市场上很多裁缝要么只做汉服,要么只做西式服装,很少有同时做中西服装的。

因为你姐姐的好口碑,大家都愿意介绍她的生意,从而无形中在她周围形成了一个客户群。一年四季,包括淡季的夏天,她的生意都安排得满满的。

【岁月如歌服饰 上门做衣服的女裁缝】阿茹姐的丈夫因病早逝,唯一的儿子被婆婆带去嘉定。她独自去上海赡养婆婆和儿子。几年后,儿子长大了,结婚了,工作也不错,被评为劳动模范,在嘉定分到一套房子。我儿子问心无愧。我希望她不会再在外面忙了。告诉她和儿子的房子住在一起,享受家庭幸福,帮助照顾孙子。她同意了,并在离开前向我家告别。我们都不愿意去。后来她还带了嘉定土特产来看望我们,就像探亲一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