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马桥遗址 看七百年的上海县与三千年马桥文化 闵行博物馆今开馆( 二 )


胭脂红地粉彩折枝石榴花卉纹瓷碗
上海旧名华亭海,又称上洋或海上,北宋时已有上海务。南宋以后生齿日繁,蕃商云集,始设上海镇。元至元二十九年,上海立县。自此以后,承江海之利,人烟万井,商贾辐辏,民物繁庶,号称东南壮县。1843年上海开埠,国门初开,西风东渐,科技、制度、思想、文化陆续传来;工厂、银行、学校、书局纷纷涌现,更创造出了前所未有的繁华与绚烂,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基地。1928年县市分治,上海特别市成立,上海县成为郊县,功能发生转变,乡村面貌初步改观。新中国成立以后,上海县发展成为大上海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与工业卫星城,贡献卓着。1992年,上海县与闵行区合并,700年上海县历史宣告结束。上海原名华亭海,又名上海或海,北宋时有上海事务。南宋以后,门牙越来越多,商贾云集,上海镇由此建立。元至元二十九年,上海设县。自此,承江海之利,被誉为东南强县,商贾众多,百姓众多。1843年,上海开埠,国家初开,西风东渐,科技、制度、思想、文化相继而来;工厂、银行、学校、书店层出不穷,创造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和辉煌,成为中国革命的重要基地。1928年,县市分治,上海特殊城市建立,上海成为郊县,功能发生变化,乡村面貌初步改变。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县以突出贡献发展成为上海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和工业卫星城。1992年,上海县与闵行区合并,上海县的历史在700年后宣告结束。
马桥文化
“马桥文化展”是闵行博物馆的又一常设展览。马桥文化因其遗存最早发现于上海马桥遗址中层而得名,1982年定名为马桥文化。上海马桥遗址位于闵行区马桥镇玉堂村。其文化遗存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良渚文化,部分遗存最早可追溯到松泽-良渚过渡阶段。第二阶段是马桥文化,是遗址分布面积最大的文物。第三阶段是春秋战国至宋元时期,在此期间发现了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存。
从年代上来讲,马桥文化紧接着良渚文化,但文化面貌上截然不同。马桥文化继承了少量良渚文化的文化因素,而且整类良渚文化因素在马桥文化中不占主导地位。研究成果表明,马桥文化来源于浙西南山地的原始文化,同时它还包含了山东地区的岳石文化、中原地区的二里头文化因素。对照中原地区的王朝序列,马桥文化的年代大致与中原的夏和商相当。
马桥文化展厅
“马桥文化展”展览面积约600平方米,主要展示3900年至3200年前马桥文化时期的150多件器物。展览分为“生于海”、“第一件事”和“艺术创造”三个部分。通过多媒体投影、模型和场景还原,再现了马桥文化时期海边出生的先民的生活。
展览向观众展示马桥文化时期先民制作使用的生产工具和生活器具,让观众辨识先民用以传递生产与生活信息的独特符号和用以装饰器物的各种纹饰。在展出的各种文物中,以陶瓷为多,如原始瓷豆、云雷纹鸭形陶壶、叶脉纹陶罐等。
云雷纹鸭形陶壶
云雷纹鸭形陶壶口径8.2厘米,底径7.4厘米,高10.6厘米。泥质灰陶。敞口,粗颈,椭圆形扁腹,尾部上翘,半环形扁鋬,假圈足,平底。颈部和扁鋬上饰云雷纹,圈足饰弦纹。云雷纹鸭形陶罐直径8.2厘米,底径7.4厘米,高10.6厘米。泥灰色陶器。开,颈粗,椭圆平腹,上翘尾,半圆形平箅,假圆足,平底。颈部和平板饰以云雷纹,圆圈饰以弦纹。
原始瓷豆
原始瓷豆口径17.4厘米,底径16.5厘米,高15厘米。原始瓷是由陶器向瓷器过渡阶段的产物,也可以说原始瓷器是瓷器发展的低级阶段。此件原始瓷豆灰色胎,局部紫褐色,质硬。豆盘内施青黄色釉,釉面较多剥落。敛口,口沿旁有3个贴耳,浅弧腹,喇叭形高豆柄,豆柄上部与盘相接处贴环耳。沿面饰弦纹,圈足饰凸棱纹。器形与福建黄土伦文化的硬陶豆相似,说明马桥文化与南方文化有交往。原瓷豆直径17.4厘米,底径16.5厘米,高15厘米。原始瓷器是陶器向瓷器过渡的产物。也可以说,原始瓷器是瓷器发展的低级阶段。这款原瓷豆灰色轮胎局部紫棕色,比较硬。豆菜上青黄釉,釉面剥去。嘴部紧闭,口缘旁有三耳,腹浅弧形,有喇叭状高豆柄,豆柄上部与盘连接处附一环耳。沿着表面的线和脚周围的肋骨。器皿形状与福建黄土伦文化的硬陶豆相似,说明马桥文化与南方文化有联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