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波 兰波:我的生命不过是温柔的疯狂

读睡

【兰波 兰波:我的生命不过是温柔的疯狂】19世纪法国著名诗人兰博是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醉船》是兰博十七岁时的作品,也是早期象征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它是兰博通灵理论的具体运用和论证。兰博所谓通灵,是指一种超人的能力,能够看到、听到和感受到凡人看不到、听不到或感受不到的东西。他认为所有优秀的诗人都应该是通灵的,只有通灵的诗人才能达到“未知”的状态,写出真正的诗歌。要想通灵,你必须扰乱你自己的感觉系统,“以一种漫长、巨大且循序渐进的方式让所有感觉脱臼”。
1876年8月15日,在印度尼西亚爪哇岛三宝垄,一华人在海边救起一个潦倒的外国人,他大口吐着海水,伸手要烟抽,说自己是诗人兰波,还是荷兰外籍雇佣军团的士兵。
当中国人听到他自称是一名士兵时,他们问他是否知道塞马朗是以中国海军司令郑和的到来命名的。那人摇摇头。中国人认为他是骗子,如果他是士兵,他也是逃兵。
根据史料,这个逃兵正是兰波。1876年5月,他加入荷兰外籍军团派到爪哇岛,也就3个月时间,他做了逃兵。
诗人兰博分为两部分:神秘的诗歌和丰富的生活传说。他为后来的世界建立了一个生存和反叛的范式。20世纪后,“兰博”成为专有名词,崇拜和模仿兰博的群体越来越壮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作家亨利·米勒预言,在未来的世界里,蓝宝式将取代哈姆雷特式和浮士德式,而且趋势是走向更深的分裂。1968年,法国巴黎的叛逆学生写下了兰博关于革命街垒的诗:“我愿意成为任何人”、“一切或一无所有!”
波希米亚少年与革命
1864年,10岁的兰博写下了贯穿后来所有诗歌的叛逆:“你必须通过考试,你得到的工作是擦鞋、放牛或赶猪。谢天谢地,我也不想要。去他妈的!”
兰波一直把自己的家乡夏尔维勒称为外省城市中最最愚昧的一个地方,军人父亲长期服役,喜欢冒险,在兰波6岁时离家出走;母亲孤僻,严厉管束子女。
家庭之间的不和谐造就了兰博不安的灵魂。作为一个修辞学专业的学生,他本可以考上大学,但却因为充满叛逆精神,在墙上写下“杀神”而被视为坏孩子。他放荡不羁,从小就几次离家出走。1871年2月25日,为了参加巴黎公社运动,他第三次出逃。
在巴黎公社时期,兰波加入了自由射手队,简陋的兵营驻地是他同性恋的迷宫,很快成为他们中有名的“肮脏男孩”——一个无政府主义者,酗酒、抽大麻,衣衫褴褛地招摇过市,嘲笑中产阶级。他为普法战争和巴黎公社的反叛思想欢呼,写有《巴黎战争之歌》、《玛丽亚的手》等诗。巴黎公社失败,失望的兰波逃回家乡。
兰博是艺术史上独一无二的奇迹,一颗水平诞生的流星空漫无目的地照亮了它的存在,转瞬即逝。
通灵者之歌
“被缪斯女神的手指触摸过的孩子”兰博,14岁开始写诗,用拉丁文写了一首60行诗送给拿破仑的第三个儿子,16岁写欧菲莉亚。他的诗歌王国充满了想象力。他带着他的朋友去神秘之旅,去了一个神秘的国家,那里住着巫师、神仙、神、天使和精灵。
在1871年两封《通灵者书信》中,兰波阐述:“在无法言喻的痛苦和折磨下,他要保持全部信念,全部超越于人的力量,他要成为一切人中伟大的病人,伟大的罪人,伟大的被诅咒的人——同时却也是最精深的博学之士——因为他进入了未知的领域。”自此,兰波以通灵者开创了一种求索于潜意识和幻想的力量的自由诗风,《元音》和《醉舟》成为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作。而在其最后的《彩画集》和《地狱一季》中,兰波更是化身为“任何人”轮流登场,自导自演,自问自答,在身心俱裂的矛盾中探求存在与超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