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条款 从《广场协议》到301条款 美国贸易政策的巨大转变

301条款 从《广场协议》到301条款 美国贸易政策的巨大转变


文章图片

编者按:
双边贸易的极度不平衡是美日贸易“问题”的具体表现。从美国的角度来看,问题很简单:日本出口太多,进口太少。本文摘自《比较编辑部》新书《贸易冲突》。请阅读。
作者/道格拉斯·欧文研究员)
作者简介:

301条款 从《广场协议》到301条款 美国贸易政策的巨大转变


文章图片

道格拉斯·欧文
经济史学家,美国八所常春藤盟校之一达特茅斯学院的约翰·弗伦奇经济学教授,国家经济研究局研究员。曾任教于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曾任美联储经济学家、美国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经济学家等。他出版了七本关于美国经济和贸易政策的书,是这一领域的权威人物。他也很受《经济学人》、《华尔街日报》和《纽约时报金融时报》的欢迎,他还是这些著名报纸的作者。
在寻求解决贸易压力的过程中,美国国会试图将重点放在外国“不公平”的贸易政策上,从而将一些压力转移到其他国家。以戈哈特为首的“贸易鹰派”指责其他国家从事不公平的贸易行为,拒绝开放市场。在这次行动中,日本成为特别关注的对象。
日本是经济成功的典范。二战末期损失惨重,但战后发展迅速,最终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本对美国的出口在七八十年代猛增,且高度集中在特定行业,导致两国贸易摩擦加剧。在日本成为出口大国的过程中,其出口构成已经从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变为更加精细和先进的产品。一个又一个行业成为日本竞争的受害者:从20世纪50年代的棉纺织品和服装到20世纪60年代的晶体管收音机、唱机和体育用品;70年代的电视机、消费电子和钢铁;最后是80年代的汽车、半导体和办公设备。
美国人对日本的技术实力既敬畏,又担心其工业主导地位。日本的成功有时归功于当时的国际贸易和工业部,该部制定了有针对性的产业政策,如研发补贴和行政指导,以促进某些经济部门的发展。在这场争论中,有人认为美国制造商与政府支持的日本企业不公平竞争,也有人认为美国制造商不注重质量,现代化进程非常缓慢。他们还认为,国际贸易和工业部的影响力被夸大了,日本公司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它们以合理的价格提供高质量的产品,并在中国激烈竞争。例如,行政指导和产业政策似乎都不是日本汽车和电子消费行业成功的原因,因为它们都没有得到政府的援助。
双边贸易的极度不平衡是美日贸易“问题”的具体表现。从美国的角度来看,问题很简单:日本出口太多,进口太少。在美国的压力下,日本有时候愿意限制自己的出口,那么问题就变成了如何让它进口更多的商品。与其他发达经济体不同,日本的制成品进口极低,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没有大幅增长。1985年,美国制成品进口占制造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32%,而日本仅为9%。当然,这并不能证明日本市场对外国产品不开放。日本独特的要素禀赋可能是主要原因:日本国内缺乏食品、燃料和原材料供应,因此初级产品进口挤压了制成品进口。此外,日本的正式贸易壁垒并不多:关税水平与美国相当,大部分进口配额在20世纪80年代初被取消。
然而,正如美国贸易代表威廉·布洛克在1983年所说:“美国市场对日本商品的开放程度远远超过日本市场对美国商品的开放程度。这既是一种感觉,也是一个事实。”外国企业在对日销售时遇到了一系列非关税壁垒,如影响药品、农产品进口的神秘产品标准和检验认证要求,以及阻碍电子产品、汽车、运动器材进口的产品安全要求等。人们经常抱怨繁琐的海关程序、知识产权保护不足、歧视性政府采购、定向行政指导、商业勾结和其他将外国商品拒之市场之外的非正式手段。日本纵向一体化的市场结构和以银行为中心的大金融集团主导的复杂零售分销体系,给外资企业制造了额外的障碍。因此,外国在日本经济中的参与率一直很低。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