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人 百岁简庆福的摄影人生:看他镜头下的“画意摄影”与中国风格

2019年10月18日,“光影岁月——简庆福摄影艺术展”作为上海中华艺术宫的长期陈列展在0米层24号展厅开幕。展览以“永恒的色调”、“多彩的画意” 两大单元展出了简庆福创作于不同年代题材涵盖了黑白、彩色和数码摄影三个时期的作品108幅,几乎浓缩了其一生的创作。
生于1921年的简庆福,以时间线的形式在中国艺术宫展厅梳理了自己从1921年至今的人生历程。出生于香港商人家庭的简庆富,8岁时移居上海,17岁时结识了资深摄影师蔡君三。1942年进入上海美术学院西画系,师从刘海粟,后转入张崇仁的“崇仁画室”。他受到张崇仁和哥哥刘旭仓的影响,开始创作摄影作品。郎景山、张鹏舟、卢世福等上海摄影前辈经常和他一起开始裁剪技巧。1948年返港参加当地摄影活动,成为香港摄影学会资深会员。当他只有30岁时,他被授予美国摄影家协会基石会员的荣誉。此后,他一直在中国大陆从事摄影和摄影推广活动。

展览现场
除了做摄影师,简庆福还热衷于慈善事业。新中国成立后,简庆福代表家人把中国所有的工厂和房产都奉献给了国家。1982年,他在华山路捐了一栋别墅,作为上海摄影家协会的会址。1983年,他将八大山人和石涛的作品捐赠给广州博物馆。1990年,他向上海中国画院捐赠了一批关良的作品。他把作品的钱捐给了新疆喀什的教育和四川雅安的灾区;将两次登上台空的得意之作捐赠给中国摄影家协会、国家博物馆等相关单位...

剑青赋

郎静山和简庆福

简庆福陪同张充仁老师看展
2014年初,简庆福来到中国艺术宫,为“绘画人生——简庆福摄影艺术展”揭幕,无偿捐赠了自己全部的138幅摄影佳作。这笔捐款也促成了这次展览。展览的“永恒的色调”和“多彩的画意”分别代表了其黑白和多彩的时代。
黑白世界中的“气韵生动”
进入“永恒色相”部分,几乎是一个纯粹的黑白世界。1948年简庆福移居香港后,他透过城市的浮华,将镜头对准当地的民间生活状况,拍摄了大量见证社会现实和自然风光的照片,记录了上世纪四五十年代的港澳历史。其中《日出两姐妹》等作品透露着老气。

简庆福,两姐妹

剑青赋:影子的展示
而展览中一幅充满中国画意味的《黄山云》以及其一张张大千的肖像作品让人萌生了探究的欲望:
1951年,简庆福到黄山采风,巧妙地将黄山奇松、奇岩、奇云三大景观组合成一个“黄山云”,动静结合,意境深远,充满中国画魅力。张大千看了之后很喜欢,并寻求这部佳作,在“留白”中写了一首诗。诗中写道:后来在1952年,这部作品获得了香港摄影学会颁发的年度最佳作品金奖。
【摄影人 百岁简庆福的摄影人生:看他镜头下的“画意摄影”与中国风格】
黄山云简庆福
此后,简庆福与张大千的赞赏结下忘年之交。1952年画家途径香港赴阿根廷,简庆福在短暂的会面时,简庆福利用室内自然光抓拍这幅肖像。这幅肖像再现了张大千豁达热情,儒雅洒脱的本色,他眼睛闪烁着睿智的目光,体态随和可亲,丝毫没有清高孤傲的霸气。从客观真实而不是从概念出发,是简庆福纪实摄影最可贵的特色。后来简庆福曾为张大千在中国大陆办展奔波。

中国绘画大师张大千
对于黄山的眷恋,也伴随简庆福至今,九十高龄还曾一月上黄山三次。据中国华侨摄影学会副主席唐震安回忆,简庆福早期用的是大相机,后来用佳能135,都比较重。在简老92岁时他们曾一同赴黄山拍摄,当时简老背着相机、带着三脚架到黄山西海排云亭拍摄日落,且一路爬山不愿坐轿;第二天又一早出发去拍日出,但摆好了位置,却不见太阳,他们等到7时过半,计划下山却不料已经升高了的太阳从云层中透了出来,伴随着山中升腾的云雾呈现出一片奇景。这意外之喜,大家马上按下快门记录。这似乎也点燃了简庆福的创作热情,接触这次采风后,回到上海一天,他接到黄山客栈的电话说预计又将出现奇景,又匆匆买了车票去。“这一个月,简老去了三次黄山,但后两次好像都没有等到首次的风景。摄影师拍摄出一张好照片其实是需要很多的等待、每一张好照片背后都凝聚着很多心血。” 唐震安说。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