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o导电膜 一文读懂ITO薄膜


TCO薄膜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1907年,Badeker首次制作出CdO透明导电膜,从而带动了透明导电膜的发展和应用。1968年,InSn氧化物和InSn合金的报道,引起了人们对其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广泛兴趣。这些氧化物是重掺杂和高度退化的半导体。半导体机制是化学计量移位和掺杂。带隙一般大于3eV,随成分变化。它们的光电特性取决于金属的氧化态和掺杂物的特性和数量。
ITO薄膜具有复杂的立方锰铁结构,最低电阻率接近10^- 5ω·cm,可见光范围内平均透光率在90%以上。其优异的光电性能使其成为具有实用价值的TCO薄膜。
ITO透明导电膜不仅具有高可见光透过率和高导电性,还具有其他优异的性能,如高红外反射率、与玻璃附着力强、机械强度和化学稳定性好、酸溶液湿法刻蚀工艺容易形成电极图形等。广泛应用于平板显示器件、微波和射频屏蔽器件、敏感器件和太阳能电池等领域。特别是近年来,液晶等平板显示器件的兴起,促进了对ITO薄膜的研究和需求。
氧化铟锡薄膜的导电机理和特性
In2O3是一种直接过渡的宽带隙半导体材料,其晶体结构为立方铁锰矿结构。由于In2O3的形成过程中没有完全的化学计量结构,晶体结构中也没有氧原子,因此存在多余的自由电子,表现出一定的电子电导率。同时,如果在In2O3晶格中掺杂高价阳离子,如Sn,取代In 3+的位置,会增加自由导电电子的浓度,进而提高氧化铟的导电性。在ITO薄膜中,锡一般以sn2+或Sn 4+的形式存在。由于In在In2O3中是三价的,sn4+的存在会给导带提供一个电子,而sn2+的存在会降低导带中的电子密度。此外,SnO本身为深棕色,对可见光的透过率较差。在低温沉积过程中,锡主要以氧化锡的形式存在于氧化铟锡中,导致载流子浓度较低,薄膜电阻较高。退火处理后,一方面可以将SnO转化为SnO2,进一步氧化薄膜,另一方面可以脱附薄膜中多余的氧气,从而降低薄膜电阻,提高薄膜的可见光透过率。
氧化铟锡透明导电膜的特性:
导电性好,电阻率可达10-4ω·cm;
⑵可见光透过率高,可达85%以上;
对紫外线的吸收性,吸收率≥85%;
对红外线的反射率,反射率≥80%;
⑸对微波有衰减率,衰减率≥85%;
薄膜具有高硬度、耐磨性和耐化学腐蚀性;
⑺薄膜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易于蚀刻。

【ito导电膜 一文读懂ITO薄膜】※声明:本文内容来源于小胡讲触控技术、OFweek显示网,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删除内容以保证您的权益。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