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城市化 我们离“逆城市化”还有多远

孚园城市及产业研究中心
近日,国务院决定第二次延长土地承包期30年,这意味着承包土地在2023年至2027年到期后,至少将继续承包到2053年。如果1984年实行家庭土地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将至少稳定实施70年——建国以来翻天覆地的社会变化,离不开各项法律法规的及时调整和优化。这反过来又凸显出,如果一项法规能够稳定实施这么长时间,它应该有多“特殊”。
自《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村的迷之逆袭;
浙江“万人工程”能获得联合国乡村振兴守护者奖有哪些启示?
且不论这些探索成败几许,乡村振兴确实是为那些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村镇开启了“村落振兴”的大门。
之所以继续维持农村土地承包责任制,是因为这件事真的太重要了——去年,国务院颁布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并多次表态:
“...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在农村”
因此,面对大量农村劳动力常年在城镇务工,甚至家庭落户的趋势,农业农村部部长在回答采访人员关于这一政策的提问时也坦言:
“我们在土地问题上,要有足够的历史耐心,不要着急,不要急于收回农民的承包地。我们在土地问题上,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把选择权交给农民,由农民选择,而不是代替农民选择。”
不难看出,继续保持土地承包责任制最重要的原因是中国现代化进程还在推进,还有足够的动力深化城镇化,让更多农村人搬进城市生活。只要这种驱动力没有耗尽,就没有必要冒着失败的风险强行改革农村土地制度。为生命风险储备土地是农民最安全的措施。
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一环,农村实现现代化在接下来的几十年间将逐步完成,这之前的相关工作也势必需要开展起来。简单梳理国家近20年对农村的社会经济政策,主要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可以说我们国家对农村的发展政策是随着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而不断演化的:从“补足基础设施短板来促进农业生产力”、到“统筹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流动来拉动农村整体发展”、最后“因地制宜利用地方特色,挖掘农村文化资源来形成文化资产”…
可以看到,维持土地承包责任制并不妨碍土地的生产、开发和文化价值赋能。我们同样基于这点来畅想第二次土地承包期间农村地区可能呈现的风貌。可见,维持土地承包责任制并不妨碍土地生产、开发和文化价值赋能。基于这一点,我们可以想象第二次土地承包期间农村的可能特征。
01
规模化将成为一种常见的农业种植模式
未来长久横亘在中国历史上的人地矛盾将有望得到解决。2016年第三次农业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农户约2.3亿人,户均经营规模仅为7.8亩,且各区域分布严重不均。除黑龙江、新疆、吉林、内蒙和宁夏外,其它所有省市户均经营规模均小于10亩,经济发达地区的江浙沪和广东地区低于4亩,西南丘陵地区不仅规模小,还极度分散…而2010年美国每个家庭农场的经营规模高达162公顷,日本的户均规模也有2.63公顷,超过中国同类数据的5倍。
到2050年,中国劳动年龄人口预计将降至7亿左右。其中,如果农业劳动人口比例下降到4%以下,农业劳动人口总数将减少到2800万左右。同时,如果保持目前耕地面积不变,届时户均经营规模将增长10.2倍,达到87.5亩,是日本目前相应规模的两倍多。
这意味着我们国家将历史性地摆脱“小农经济”的标签、普遍走向规模化经营吗?大概率是的。乐观的方向有不少:
一是在土地流转过程中,大量以田埂为界的土地会转化为耕地;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