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渐不闻声渐悄 也说茅盾文学奖:墙内秋千墙外道 笑渐不闻声渐悄( 二 )


《平凡的世界》还在读,《白鹿原》也在读。那是因为他们能在情感上和我们产生共鸣,而且他们从出生就有强大的群众基础。专家应该考虑如何避免闭门造车,提高社会对评选的接受度和透明度。

笑渐不闻声渐悄 也说茅盾文学奖:墙内秋千墙外道 笑渐不闻声渐悄


文章图片

03“人民阅读”与“精英写作”错位的尴尬
评选结果颇有争议,但争议本身不应该在于获奖作品本身。我们应该相信,茅奖作为中国文坛的最高奖项,对作品是有支配权的。
问问那些有异议的老铁们,你们看过多少获奖作品?我没看过。我为什么要不同意?好的作品当然是存在的,但是在这个信息复杂的时代,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社会,我们变得浮躁、功利,甚至变得缺乏信仰,附和人,怀疑一切,拿一切开玩笑。
有太多直观的表达,我们甚至不用思考就能轻松接受。我们的心在干涸。碎片化的阅读,太多更直观的表达导致我们对委婉文学缺乏基本的热情。
文学作品虽然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所以要提高自己的水平,让自己接近好的作品。我们应该宽容,提高自己。
【笑渐不闻声渐悄 也说茅盾文学奖:墙内秋千墙外道 笑渐不闻声渐悄】但是,主流文坛和专业作家是否也应该做出一些改变?这种改变并不意味着改变原有的内心,与世俗妥协,而是放下精英的架子,走出象牙塔,与很多人互动交流。
再好的东西,如果不被人民接受,也只能束之高阁,或者在圈子里自鸣得意。不要批评人不专业,也不要为了所谓刻意的文学性和艺术性,给阅读设置太多花哨的壁垒和门槛。这种工作只是一种技巧的展示,对公众不友好。
任何脱离人民的东西,最后只会越来越窄。如果“精英写作”忽略了“人的阅读”而偏离了道路,那可能不是一件幸事。解决的办法无非是在两者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群众提高水平,依靠作品,而作品放下架子,走向群众,让两者越走越近。

笑渐不闻声渐悄 也说茅盾文学奖:墙内秋千墙外道 笑渐不闻声渐悄


文章图片

2004年茅盾文学奖评选刍议
因《活着》等作品而出名,但从未获得过茅盾奖的余华说,他希望茅盾文学奖永远不要颁给他,怕日后文坛的反腐影响到他。这种说法有一些笑点,但作为吃瓜的观众,我们还是能听出来,文坛里面并不平静。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我们不需要以偷窥的态度去看待文学界体系内部的关系,甚至不怀好意地去揣测这个奖项评选的公正性。然而,这个社会本身与罗志有着各种各样的关系。人是江河湖海。谁能躲起来?圈子文化,哪里没有?利益平衡并不少见。
另外,座位也就那么多。如果有人想坐下,就必须有人站着,所以失去珠子难免会后悔。我们这些吃瓜的人要求不多,只是希望过程能更透明,不要像独角戏一样。离观众太远,什么都听不清楚。
另外,既然是国内小说创作最高奖,最好是有一个骄傲的态度,而不是“排队等着吃水果水果”。当舞台上没有影响很大的作品,当作品真的无法记录时代的变迁,当作品真的不能褒善贬丑,当作品真的无法分析社会和人性的时候,空不选择是一件好事。
墙内的秋千和墙外的路被一堵墙隔开,常常让我们多愁善感,总是被无情地惹恼。只有“读者”和“作家”能够相向而行,相互理解和信任,多做交流和沟通,才能避免这种尴尬的局面。
“既然完美的作品只存在于上帝身上,我们只能达成世俗的妥协。”说得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