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真实 姜鹏: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有政治目的 追求真实但超越真实( 三 )


《资治通鉴》中没有一个关于宋朝的字,但是每个字都是关于宋朝的
在司马光所处的时代,大宋立朝已有百年,社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陈尚君提到,当时司马光准备写当代史,但在搜集了一些资料后放弃了。“我们可以理解,看前朝历史相对清楚一点,但是当朝的史事,如果仅仅看官方发表的文告,是有一定的局限性。司马光的态度是高于那个时代的学者的,非常难得。比如在王朝的正统性上,理学家会认为三国的刘备就是正统,曹丕就是窃国大盗。但司马光不这么看,他认为一个王朝正统性的获得,必须对于全国所有的地方获得统治权才能得到正统,而不是你自称是王族后代或自封正统就可以,司马光所坚持的,比南宋以后朱熹等人的态度要通达得多。”
江鹏进一步解释说,所谓《子·同治简》没有一句关于宋朝的话,但每一句都指向宋朝,所以我们应该从一个思想观念的高度来理解这个问题。“司马光对什么是好国家、好政府、好官员有着深刻的思考。只有了解了这些问题,你才能感觉到司马光是通过历史写作来寄托某种理想的。这一理想将再次反映宋代的历史现实。也许我们可以看到他希望宋朝的政治现实应该是什么。”
姜鹏提到了司马光的助理范祖禹,范祖禹帮司马光编了唐代部分,后来写了一部《唐鉴》,其中将唐代历史事件拿过来一一评论。“可以非常明显看出来他在借唐说宋,比如‘聚敛之臣,自桑弘羊以来,未有令终者也’,这说的是王安石这派人,说他们自古以来不得好死。但是司马光对于政府的功能,以及政府应如何管理经济是有着非常深刻的思考,从他对汉武帝时代的叙述,对南北朝时期经济现象的叙述都可以感觉到。但司马光就不会直接写,他不会用两点一线这样简单的思维去思考问题,到了他这个火候上,看问题更复杂了。”
司马光和王安石,宋神宗为什么选择王安石?
陈尚君指出,皇帝在选择用人方面,他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用谁更能解决当代的问题,神宗碰到一些问题,他选择王安石。宋神宗另外一点做得不错,他没有把司马光打成反派人物,而是给他提供了条件,支持他完成《资治通鉴》。
“至于王安石和司马光在政治主张上的得失,从现代人的立场来看,王安石遇到的问题是满洲是他的门生,但他自己的内心却是苍凉的,我们无法理解王安石这几年在做什么。但是,从整个宋朝历史来看,王安石的影响是消极多于积极的,所以我们应该特别理解这一点。这和我们现在说的不一样,因为元佑党后来被贬,特别是惠宗时期,王安石基本上是一党制国家,大约30年。但南宋初年后,王安石的一党之见被彻底否定。”陈说,现在主流谈历史,可能历史的得失真的很难判断。
姜鹏在《稽古至治》书中有一篇文章《司马光和王安石,谁更懂经济》,专门来讨论两个人的治国理念。司马光做宰相以后,有没有把治国的理念发挥到极致?姜鹏认为司马光还是有一些遗憾没有做到的,原因很多,“第一,宋神宗做皇帝的时候才十九岁,血气方刚,王安石这样大有为的变法对他更有吸引力。司马光的想法则偏保守;第二司马光做宰相只有十八个月,并且身体状态极差,见皇太后都没法下跪。没有经历过死亡的人,可能没有办法感受司马光在面对死亡威胁的情况下是如何思考问题的。他可能非常想在他有生之年拨乱反正,这个时候他很着急,有些东西是过了。”
“大家还可以看看苏东坡给司马光写的行状,朱熹讲得很对,王安石跟司马光都是少年富贵,其实真正对于民间社会的了解,苏东坡比他们深刻得多。读历史到一定阶段以后,要尝试着从一个人的生命体的角度去理解他,可能就会有更好的一些结论。我们要理解血气方刚的宋神宗,要理解知道自己来日不长的司马光,他们最想得到的东西是什么,这样就能够有更深刻的了解。”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