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六届上海文艺奖的评选中,方增先获得了“终身成就奖”。“没想到我会获奖。这是领导和群众的鼓励。非常感谢。”他还直言:“画家追求的是创作本身。画画为了获奖,画画也不远了。”
文章图片
突破中国画的“无人之地”
在中国历史上,国画的对象主要是山水、花鸟,真正的人物画很少。即使有,也主要是菩萨和宫女。民国时期,徐悲鸿和蒋改变了这一局面。在新中国,方增先成为中国人物画的改革家。
文章图片
1955年,年仅24岁的方增先创作了《粒粒皆硬》,被艺术界公认为中国人物画早期创新的典范;1964年,《说红书》被认为是当时中国新人物画艺术中最成熟的作品;1989年《母亲》获第七届全国美展银奖、齐白石艺术基金奖;他在半个世纪前撰写的《如何画水墨人物画》教材,是流传最广、影响最深远的美术教育书籍之一。
文章图片
方增先说:“画画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发挥自己的特长,才能画出自己的个性。”这位成功改革中国人物画的画家不仅倾听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而且有一种民族使命感。1954年,浙江美术学院油画专业的研究生方增先接到一个特殊的任务:帮助学院建立中国画系。方增先回忆说:“当时,在中国设立中国画系是必要的。美术学院的领导找到了我,给了我这个任务。好处是我可以去国内博物馆看任何一幅中国原画。”方增先想到的另一个“好处”是:“与油画的反复模仿相比,中国画中的人物画是一个新的领域,可以有一个新的创作世界。”
文章图片
方增先说:“西方绘画通过明暗色彩的对比来增强立体感。中国画的笔墨语言厚重干爽,看起来比较随意。”看似漫不经心的“一招”其实并不武断。“这一笔空,那一笔其实是提前设计好的,比工笔更细致,但看起来效果‘随机’。”因为这种看似随意的绘画方法,以“新浙派人物画”创始人而闻名的方增先,决定到上海留学,为自己的中国人物画增添更多的艺术养分。
文章图片
融合“浙派”和“海派”的长处
方增先告诉采访人员:“上海是对内对外交流最活跃的城市。当时,各种画家流派都集中在上海。如果我的绘画想要得到更多的发展,我需要来到这个城市。”1956年秋,方增先来到上海国画院深造,导师是上海著名画家王个簃。方增先的“醉”就是“向吴昌硕学习”。
文章图片
在此之前,方增先一直在研究任伯年的笔法。“他的笔法灵活多样,表现能力强,但时间长了,我需要更有力的笔法,我想起了吴昌硕。相比任伯年,吴昌硕的笔法更粗。”方增先说:“吴昌硕已经去世了。如果你想向吴昌硕学习,向王个簃学习是最好的选择。他是吴昌硕弟子中最恭敬的。”在四个月的学习期间,方增先每周去王个簃家一两次。每次王个簃画的时候,方增先都会看。“通过他的绘画过程,我看到了吴昌硕是怎么画的,吴昌硕的笔墨厚度是怎么来的。任伯年用笔尖,吴昌硕用粗笔,笔毛一起去纸。按照潘天寿的说法,这是‘万’。”
推荐阅读
- 林七七为了让变身更好看,选择垫胸垫,网友:胸围比之前大!
- 父母为了孩子的幸福,宁愿守在偏远农村艰难度日
- 女孩回家过年没有买房,只是为了讨好父母
- 你为他怀孕,也是为了这个家?
- 彩礼钱要带回男方家吗?女方家要彩礼是为了什么
- 为了躲我跑那么远的地方打工,你有意思吗?
- 老公为了让他快速融入公司环境,下厨做了一桌菜,分量太寒碜了
- 下跪求人、吃发霉馒头……为了女儿,母亲能做到哪一步?
- 天灰灰和格局开启了撕逼大战,结果新一却成为了最大的笑话
- 光遇改名为“鸟遇”,玩家为了蹲白鸟,不惜私发“家庭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