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乡商人的“种植经”

小寒时节 , 冷风包围着娄星区水洞底镇新田村 。
黄正雄走进正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稻油轮作田 , 看见300亩绿油油的油菜长势正茂 , 心头充满了喜悦 。他蹲下身子用手拨开簇生的油菜苗 , 对身边的刘政时说:“这些油菜间距太密了 , 应该移栽或选优去弱 , 有利于油菜生长和增产 。”
黄正雄是今年新上任的娄星区农机事务中心主任 , 他响应区委、区政府“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 把调研成果转化为发展成果”号召 , 第一站来到正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 。刘政时是新田村正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 他一边应和着黄正雄 , 一边走进田里拔掉几棵瘦小的油菜苗 。
【返乡商人的“种植经”】返乡商人的“种植经”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今年53岁的刘政时从小生长在新田村 , 小时候没少跟着家人在田间地头锻炼 。高中毕业后在娄底经营灯具装饰 , 淘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后来 , 生意越做越大 , 他成了真正的商人 。因为故土情结 , 2020年5月 , 他华丽转身回到新田村 , 与初中同学邓奇红一起在村里流转1000余亩田地 , 挂出“正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招牌 , 开启了乡村“种植梦” 。
“我做这个事情就没有想过要赚多少钱 , 首先是要把村里的田全部种上 , 让家乡的土地重焕儿时的生机 。”刘政时说 , 自己到这个年纪 , 孩子已长大 , 家庭也稳定 , 没有必要再为钱财去奔波 , 觉得应该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
为了实现家乡绿水青山的梦想 , 刘政时与邓奇红先后投入200余万元 , 开着挖机连续作业3个多月 , 将长满杂草的600余亩山田重新开垦;在山脚建起水泵房 , 安装1000余米抽水水管 , 解决山田灌溉用水问题;在田垄边上修建机耕道 , 方便机器耕种;购买20多台新型农机 , 全部使用机械化操作……凭着一股韧劲 , 刘政时与邓奇红先后将村里16个小组的1000余亩山田、200余亩旱地、多处水塘全部开垦 , 真正当起了新时代的“拓荒牛” 。
“当新型农民不能沿袭蛮力蛮干的传统种植方式 , 必须因地制宜 , 讲究科学 。根据地势、光照、水源等自然条件的不同 , 种植不同的品类 。”刘政时陪着黄正雄边走边看边侃“种植经” 。
种植水稻是他的第一个项目 。2020年 , 新田村160亩山田顺利种上一季稻 , 当年产粮8万公斤 。2021年 , 他种早稻560亩、晚稻655亩 , 产值达到100万元 。与此同时 , 村里60户贫困户149人实现家门口就业 , 每户年均收入达2万多元 。“现在村里老年人居多 , 外出就业不方便 , 但种田都是行家里手 , 在我们这里做事的50、60、70岁的都有 。”据刘政时介绍 , 在合作社工作的农民每天工资150元 , 合作社提供中餐 , 2021年上半年 , 仅工资发放就已达30余万元 。
稻鱼综合种养 , 利用水田资源,使种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可以提高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2021年初 , 刘政时种植200亩一季稻 , 在田里投放1万尾草鱼、鲤鱼、鳊鱼苗 , 年底一算账 , 收谷子10万公斤 , 产值30万元;捞鱼5000公斤 , 产值16万元 。
2021年 , 刘政时收割晚稻后 , 在田里种了300亩油菜苗 , 目前长势很好 。他说 , 稻油轮作是提高土地使用效率 , 促进村民增收的一条重要途径 。种油菜要注重田间管理 , 一是清沟防渍 , 做到沟沟相通 , 雨停田干;二是追施薹肥 , 每亩追施尿素15斤 , 氯化钾10斤;三是喷施绷肥;四是防治好油菜菌核病 。他估算了一下 , 300亩稻油轮作田 , 油菜产值可达30多万元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