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四年 ,我如何成为卷王之王( 五 )


工作量蛮大 , 但我很喜欢这份工作 。 我开始有了自己的“新闻理想”:让更多被遮蔽的事曝光 , 让弱势群体更多地被看到——比如洪水中的人 , 或者一个民警因公殉职的消息被瞒下来 , 抚恤金也很少 , 我写了报道 , 让大家记住了他们 。 这对我来说是很有价值的 。
不过 , 我还是感到缺憾:这份实习没有报酬 , 朋友们嘲讽我是免费劳动力 , 白做工;而且它是线上的 , 我看过小红书上一个自称10年HR经验的人说:对不起 , 线上实习我们不认!
我萌生了同时找另一份实习的想法 , 我觉得自己需要多元化尝试 , 才能确定自己想要什么 。 何况 , 多刷实习也是大家一直强调的 , 这对“背景提升”至关重要:同学们这么说 , 后来面试我的大厂HR这么说 , 花了将近1000的那个简历修改师这么说 , 甚至我的金融系辅导员也这么说——之前辅导员听说我想做传媒 , 劝我要同时去银行实习 , 再多考考证 , 要多条腿走路 。
我想找份更“有用”的线下实习 。 江苏机会少 , 就找了家上海的品牌公司 。 从此 , 几乎每周一、四、五 , 我坐高铁两地往返于学校和公司 , 单程1个半小时 。 平时早7点出发 , 晚8点从公司返程 。 周四有早课 , 我就在中午下课前2分钟时打车去高铁站赶下午的班 , 车上吃碗泡面 。 我们班在上海江苏两地跑的有十几人 , 也有一些人直接住外地了 。
我们常常在上网课 , 这允许了一定的实习时间 。 网课我大多只是用手机挂着 , 有时索性不进去上课 。 除非有要点名、开摄像头的课 , 我会临时请几小时假回家 , 一边线上办公 , 一边勉强应付课程 。
后来到了2021年11月 , 大四上学期 , 我回到学校上最后两门课 。 那时因为实习和疫情 , 我已经离开学校近两年了 。 当我进了专业必修课的教室 , 100多人的课堂只来了20多人 , 差点以为走错教室 。 老师似乎已习以为常 , 说只要点到两次 , 平时成绩就是满分 。
可以想象 , 那些没来上课的人 , 也一定正在各地奔波实习 , 或考证 。 我居然产生了一种错觉:上大四的课 , 就是在浪费时间 。 在被点到两次后 , 我也索性不去上课了 , 彻底窝在宿舍线上实习 。
这些 , 并不妨碍我刷高分和做“科研” 。 大一下和大三上 , 我写了关于粉丝经济和互联网金融的两篇论文 , 过程并不难 , 我写得很快:海量搜索 , 看别的论文有什么可借鉴 , 套套观点 , 加一些案例 , 改一改表达 。 海投后 , 两篇论文都在省级期刊上发表了 , 单篇版面费1000 。
我在提升背景的不同赛道里频繁切换 。 早起 , 熬夜 , 没时间吃午饭 , 对这样的忙碌生活我习以为常 。 对我来说 , 实习和学习并行的双轨生活 , 尽管身体上累 , 但没有心理上的压力 。 在学校我会很焦虑 , 感觉自己太闲 , 想东想西 , 而高铁和实习都是一片净土 , 比学校好得多 。
我不能“闲”下来 。
四年轧了10份实习
大厂 , 螺丝钉或远方
四年来 , 我越来越擅长无缝对接的实习 , 甚至同时在几家公司兼职 。
前前后后 , 我做了10份实习 , 包括1家品牌公司、3家互联网大厂和6家媒体:大一暑假 , 在家乡媒体实习的3个月里 , 同时花了半个月去美国游学;大二上学期有两个月里 , 同时在那家差点花了4万的媒体和品牌公司实习;大三下 , 同时在腾讯和一家北京媒体......
一位姐姐调侃我:以前有演员轧戏 , 现在有你轧实习 。
品牌公司的实习大多是琐事:每周查查竞品在做什么 , 写一两页的“水”文档;改文稿 , 查错别字;复制粘贴链接......正职老师和我们实习生很少交流 , 似乎只把我们当打杂的 。 3个月的实习期 , 我能想起唯一有趣的事是公司的免费食堂、下午茶和小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