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东进|南宋题画诗题材分类之人物类题画诗( 三 )


南宋的风俗画创作非常繁荣 , 如楼璹的《耕织图》、苏汉臣的《婴戏图》、李嵩的《观潮图》、朱光普的《迎妇图》等等 , 反映了南宋社会的城市繁荣 。 南宋的人物风俗画较北宋有诸多发展 , 一大批风俗画出现 , 这些风俗画的创作倾向在题画诗中有所体现 。 如廖行之的《题舅氏耕隐图》、姜夔的《题谢耕道一犁春雨图》等 。
其中以《一犁耕雨图》所题较多 , 如魏了翁的《题谢耕道一犁春雨图》 。 诗中作者仿佛是春耕的亲历者 , 但我们要注意到 , 其实这是作者观图有感 , 与画家的观看现实还是有所区别 。 这也是题画者与画者的本质区别之一 。
虽然二者都有自己的布置、想法 , 但毕竟画者靠观察、回忆、想象的因素加之构思布图 , 信而离现实不远 。 而观画者则虽浏览画面但更多的是靠想象等情感的参与从而形成诗 , 故在描写画面之后 , 则因出主题或发表自己的主观感受 。
如上面所举的诗中最后两句:“耕罢洗泥枕犊鼻 , 卧看人间蛮触争 。 ” , 作者想要表现的是农耕的自给自足但我们可以预见 , 那自耕的老者 , 似乎不太会注意社会的“蛮触”之争 , 这就是诗家的自我之语了 。
此外 , 风俗画和题写风俗画在表达情感上和目的上还是有本质与别的 , 以“耕图”等为例 , 绘画者创作大多是粉饰太平、体现社会安定、繁荣为主 , 如画家刘松年曾为朝廷献《耕植图》而加官进爵 。 可见绘图有强烈的现实性和目的性 , 但反映到题画诗中 , 则在表达农桑碌忙以外带有一丝村野志趣 , 符合文人的审美标准 。
当然 , 这类题民间风俗的诗歌也反映了民间的祥和之情 , 郑清之的《题偃溪闻长老尧民击壤图》与此类似的还有张侃的《朱陈嫁女图》 。 自晚唐到北宋多有诗文集载 , 主要反映百姓祥乐之事 , 这些民间题材的绘画作品已经有文人题写 , 但到了南宋尤其繁荣 , 从侧面也反映了南宋绘画中风俗画的发展以及生活的相对稳定 。
最后 , 关于南宋人物类题画诗要说的一点是 , 南宋的人物写真类题画诗 , 延续北宋“题写本朝人物”的基础上呈现繁荣的局面 。 由于南宋社会晚期的改朝换代 , 涌现出一批爱国志士其中绝以文天祥、陆秀夫为代表 , 其事迹与画像在民间也广为流传 。
在国家危亡之际 , 如刘辰翁、周密、张炎、郑思肖等人怀有黍离之悲在题画诗中也有所体现 。 如刘辰翁的《文姬归汉图》、《苏李泣别图》等题画诗 , 虽然绘画题材早已有之 , 但经亡国之际的诗人再度题写 , 当然更有家国情怀在内了 。
三、总结
宋代题画诗的最终要义是要抛弃画而专心诗的艺术 , 相对而言 , 在题材、技艺等艺术视角方面 , 画的传承与突破显然不如诗积极 。 当我们拿相同题材的题画诗进行对比的时候 , 我们会发现 , 南宋的题画诗与画的关系基本是矛盾最为激烈的状态 。
题画诗开始有意地游离画作 , 此时的画不过是题画诗的一个起兴的载体 , 诗离画越来越远 。 当然 , 这种关系在北宋的苏轼身上就有所体现 , 到南宋愈演愈烈 , 至此 , 题画诗到了南宋形成了诗画分离的局面 。 这种“分离”在人物类题画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