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笠根本不知道段子的问题在哪里,性别议题不是良药而是蒙汗药

【 |杨笠根本不知道段子的问题在哪里,性别议题不是良药而是蒙汗药】如果说脱口秀是冒犯的艺术,杨笠这种接近于只有冒犯没有艺术。
我们回过头去看,杨笠最早的“普却信男”段子被很多人奉为圭臬,然而首先普通却自信的人男女都有,其次,被作为论据的那段“你一定是有问题要求助于我”,男性的想法根本不是因为男性认为女性是需要帮助的弱者——男人之间的对话也是这样的。男性这么说其实根本不是因为自信,而是男性思维是围绕问题而非情感的,男性会认为,没有问题事实上没有必要对话。这种思维方式与女性有着很大不同,但是杨笠的解读并没有解构这种逻辑,反而是略有恶意地引导(她自己可能不知道),最终的结果就是女性基于一种共情本能觉得很有道理,而男性则本能地觉得不对但又普遍说不清楚这个问题在哪里,所以普遍有点不舒服。对立就这么产生了。
|杨笠根本不知道段子的问题在哪里,性别议题不是良药而是蒙汗药
文章插图
所以这个解读里有微妙的越界,挨骂是正常的,大家都说好才有问题。
当然,要说起来如果就此打住,杨笠的人设充其量就是个“略为越界”。但是昨天这个段子笔者已经无法忍受了。杨笠在继续消费她这种对立定位,而且继续扮演一个“被网暴的受害者”,这说明她压根不知道自己的问题在哪里。而这种表演,在赢得很多观众掌声和领笑员拍灯的同时,进一步解构了反对者的道德立场。这就更加不妥还更加可怕。
|杨笠根本不知道段子的问题在哪里,性别议题不是良药而是蒙汗药
文章插图
杨笠还说她之后“只调侃成功男性”,如果杨笠真的如她所说“只调侃成功男性”,那么我相信争议会小很多,但要注意,成功者中难道没有女性吗?其实这还是在消费性别议题,在一个阶级概念可以诠释的问题之下非要插入性别,杨笠的套路根本没有变。如果调侃比自己阶层高的人是幽默,而调侃阶层比自己低的人更多的是不雅,当年赵本山的小品引发争议恰恰也是因为这个问题。你可以说那帮人歇斯底里像个“女人”,但是话说回来,调侃弱者难道就合适了?我们包容的是弱势者,但弱势群体不等于女性。
|杨笠根本不知道段子的问题在哪里,性别议题不是良药而是蒙汗药
文章插图
这里就有更多的问题。比如很多稍有读书的人都认为后现代主义理论很酷、很时髦,不论是对谁都言必称福柯、萨特、波伏娃、德里达。但是很多后现代理论其实是种策略实质主义,他们提出了问题,背后恰恰有着很具体的历史语境。就好像波伏娃的女性主义理论根本上说是中社会运动的工具,而这个工具恰恰可以制造对立,进而形成动员女性参与政治的宣传概念。60年代的美国民权运动,其实与这些理论都有密切的联系。
|杨笠根本不知道段子的问题在哪里,性别议题不是良药而是蒙汗药
文章插图
制造对立,而后制造问题,最后在将这个问题制度化,其实也是西方所谓后现代政治的运转特点。在民选政治背景下,越来越多莫名其妙的概念被生产出来,比如LGBT,这些概念将一个统一的社会群体撕裂开,并形成“病理化”的基础。而后,这些细微的群体又被进一步划分,政党可以对其进行精确动员,以便获得更大的选票优势。
|杨笠根本不知道段子的问题在哪里,性别议题不是良药而是蒙汗药
文章插图
具体到政治实践上,美国建制派精英非常善于使用这类招数。比如共和党的女支持者,比如共和党的同性恋支持者,后面都被精确动员成为美国民主党的选民。而社会被政党为了获取更多选票而制度化概念后,事实上没有解决任何既有问题,反而产生了更多新问题,形成了持续撕裂的基础。我们如果回顾美国政治会发现,美国政治是套着民主外壳的精英政治,到最后,无非就是LGBT支持者与保守红脖子在街头斗殴,波士顿婆罗门们可以继续控制整个政治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