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修仙EScat|扬州百米大桥被撞断,为何撞桥事故不断,水上的大桥却不防撞?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文章图片
9月10日凌晨 , 一个由九条货船与一条驳船组成的拉煤船队 , 因失控偏离了主航道 , 最终撞上了地处扬州市城东的壁虎大桥 。 据称该桥由当地村民集资所建 , 全长220米 , 于1992年正式开通 , 是连接该村与湾头镇的唯一陆上通道 。 事故造成桥面三分之二垮塌 , 其中两条船撞毁 , 但暂未造成人员伤亡 。
当笔者看到这次撞桥事件 , 立即便联想到了之前广州番禺北斗大桥被撞事故 。 7月13日早上 , 一艘装有蛋白粉麦芽润滑油等货物的船 , 与广州番禺北斗大桥发生碰撞 , 导致大桥一底桥墩破损 。 随后便看到有很多人疑惑 , 为什么大桥在建造时没有考虑过防撞?
那么大桥真的不防撞吗?实际上大桥在建造时 , 其防撞性能始终是被重点关注的条件之一 。 例如 , 武汉长江大桥 。 被撞70余次 , 依旧挺立河中 。 它运用的是桥梁防撞方法中 , 一种死扛的思路 。 也就是说只要桥墩足够强 , 就不怕有船来撞 。
武汉长江大桥于 1955 年 9 月 1 日动工兴建 , 在1957年10月15日运营通车 。 由于在设计上 其桥墩间距小 , 净宽只有120米 , 再加上上游来水呈汇聚状 , 河槽过水断面积缩减 , 导致水流不畅 。 特别是洪水期 , 桥墩上方出现高壅水 , 桥下出现急流速 , 桥墩口出现强横流 , 使得大桥经常被撞 。
但武汉长江大桥桥墩密度大 , 其基础施工采用“管柱钻孔法” , 开创了中国建桥史上的新工艺 。 正桥钢梁由平弦菱形连续梁组成 , 钢梁设计三联 , 每联三孔 。 钢梁制作精确 , 由两岸平衡悬臂向江心拼接合拢 。 连续梁由一组绞式固定支座和三组辊轴式支座所支撑 。 在最高洪水位时 , 桥下净高18米 , 可满足上行大型轮船的通航要求 。
上图:武汉长江大桥7号桥墩上的撞擦痕迹
另一种是水利部门的思路:在河道之中不设墩 , 这样就无墩可撞 , 可以说是防撞的最高境界 , 这就是我们熟悉的拱桥 。 拱形的结构 , 使得桥上竖直向下的荷载 , 可以逐渐传递到两岸 , 将其中一部分变成水平荷载 。 两侧的堤岸将拱桥左右夹住 , 拱桥受到的压力就传递给了两岸 。 这样一来 , 拱桥不仅十分稳定 , 而且在一定范围内是“越压越稳定” 。 同时 , 还不会影响水上通航 。
上图:拱桥的受力模式
除此之外 , 给桥墩穿上防弹衣(防撞装置) , 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好办法 。 通过给大桥的桥墩包裹上 , 可随水位的变化上下浮动的筒行自浮式复合材料防撞圈 。 可以延长撞击力的作用时间 , 减小船撞的伤害 。
与此同时 , 大桥也可以对通航船只进行主动防御 , 例如建立桥梁防撞预警系统 。 该系统主要由航道前端的数据采集设备、显示设备和后台的数据中心服务器组成 。
它可以通过发布语音提醒 , 如水位、流速、风速、能见度及桥梁净高等信息 , 为靠近桥梁的船舶提供辅助航行指引 。 并在船舶超高、超速、偏离航道时报警 。 能有效避免船舶进入航道时发生交通意外事故、精确检测出船舶和诱导超高船舶安全行驶路线、及时现场进行录像警示 。
- 科学探索|液态金属也可以有磁性 来看看中国科技者的世界级研究成果
- 科学探索|微软第20届“创新杯”学生科技大赛:V Bionic团队喜获10万美元奖金
- 科学探索|“北调996”科考船入驻三亚崖州湾科技城并顺利完成首航科考试验
- IT|科技部部长王志刚:研发鼻喷式、吸入式接种疫苗都有很好进展
- 科学探索|高科技镜片处理方法可防止眼镜起雾并实现“自清洁”
- Top10|两院院士评选“2021年中国/世界十大科技进展新闻”揭晓
- 最新消息|2020年我国卓越科技论文共计49.38万篇 国际顶尖期刊论文数量排名世界第2
- 电子商务|香港金融科技独角兽WeLab融资2.4亿美元收购印尼雅加达服务银行
- 科技修仙EScat|不死细胞,分裂达5000万吨能绕地球三圈,但细胞之母却死于70年前
- 少明科学|难怪中国能长盛久安,中国自研科技突破,全球都在等这项技术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