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齐鲁壹点文 | 吴刚出生于60年代的我|青未了|记忆中的海岛“年味”( 二 )


初一零时的钟声一响 , 外面就响起震耳的鞭炮声 , 这是除夕 , 辞旧岁迎新年的开始 。 早晨天不亮 , 孩子们就被外面的鞭炮声吵醒 , 此时母亲也会督促大家起来穿衣服 , 孩子们起来的第一句话 , 当然是问爸爸妈妈过年好 , 妈妈会每人给大家发点压岁钱 , 当然是1角2角居多 。 天不亮就吃完饭 , 然后 , 弟兄三个搭伙本家的弟兄 , 组成浩浩荡荡的队伍 , 挨家挨户拜年 。 遇到亲戚给压岁钱 , 妈妈也会适时的把压岁钱还给对方的了孩子 , 双方互不吃亏 。
大年初二就“跑年”了 , 也叫送神 , 傍晚吃完饺子 , 夜幕降临之时 , 各族姓的一干人马 , 就点上提前做好的油灯 , 静悄悄的列队向山上出发 , 到达目的地 , 将“贡品”一应俱全的摆在坟头 , 当然也不能忘了把饮品洒在坟地 , 然后依次磕头 , 按原路返回 。 油灯的做法:将白菜根挖空 , 将蜡烛油灌满菜根 , 蜡烛芯埋到蜡油中 , 然后点燃 , 为防止被风刮灭 , 有时还要罩上玻璃罩 。
最憧憬过年的原因 , 是有很多吃食 , 尤其是饺子 , 在那个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年代 , 只有在过大年才可以实现 。 白菜或韭菜肉馅的饺子 , 是平时难得的吃食 , 难得的改善 , 最令孩子们兴奋的 , 往往还有一些小游戏 , 在饺子里面 , 放一些硬币(有时用红枣代替) , 谓之抢“元宝” , 每个“元宝” , 对应着金钱奖励 , 谁吃到就当场兑现 。 这些措施 , 使得孩子们趋之若鹜 , 小肚子撑得溜圆 , 过年的气氛被极尽渲染!

本文转自:齐鲁壹点文 | 吴刚出生于60年代的我|青未了|记忆中的海岛“年味”
文章图片
过年玩耍、放鞭炮 , 也是孩子们的最爱 。 想起七、八岁时 , 第一次放鞭炮的情景 , 哥哥在旁指点我 。 一只手拿着燃过的香 , 伸长胳膊 , 去点放在地上的小鞭 , 另一只手则捂着耳朵 , 抖抖擞擞 , 一次不行 , 二次再试 , 越点不着 , 越是胆怯 , 最后心一横 , 不管不顾的凑近眼前 , 好歹是点上了 , 眼看着引信“哧哧”冒出火花 , 此时 , 心已跳出嗓子眼 , 慌得丢掉手中的香 , 捂住双耳 , 撒丫往回飞奔 , 跑了很远 , 扭头看看后面 , “咦 , 奇了怪了 , 怎么没有声音”过了一会 , 还没有动静 , 这才小心翼翼凑到跟前 , 却发现是颗“哑弹” , 顿时像一颗泄了气的皮球 , 只得从头再来 。 经过多次折腾 , 终于听到自己捣鼓出来的响声 , 那么脆 , 怎么那么脆 , 好像吃到开心大萝卜!
以后啊 , 每到过年放鞭就成了常态 , 那时可舍不得像现在这样一挂一挂放 , 而是一个一个点燃往外扔 , 乱飞的鞭响常常吓人一跳 。 炮仗的玩法 , 那更叫绝 , 将炮仗一折两断 , 然后像机关枪一样架起来 , 点燃引信 , 瞬间烟花四溅 , 煞是好看 , 然后就听”嘭“的一声 , 只炸得满地飞屑;放二踢脚是勇敢者的游戏 , 将二踢脚点燃 , 只听“嘭、啪”二声 , 一只在空中爆炸 , 另一只从虚握的手中挣脱 , 然后在地面炸响 。 如果不懂原理 , 将二踢脚握得太紧 , 将会炸坏手腕 , 所以 , 至今我还不敢放“二踢脚” 。
现如今 , 一些过年的习俗已经或正在消失 , 年味也一年年变淡;尤其是禁止鸣放鞭炮以后 , 过年已变得没什么新意 。 但值得欣慰的是 , 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已经过去 , 生活好了就等于天天过年 。 再者 , 禁止鸣放鞭炮 , 也是响应国家号召 , 杜绝环境污染 , 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

本文转自:齐鲁壹点文 | 吴刚出生于60年代的我|青未了|记忆中的海岛“年味”
文章图片

本文转自:齐鲁壹点文 | 吴刚出生于60年代的我|青未了|记忆中的海岛“年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