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大庆网1月24日|给女儿做核酸 是他们第一次见到返乡的孩子

本文转自:大庆网
1月24日 , 小年前一天 。
施福明做了一大桌子菜 , 女儿施禹彤专门准备了妈妈最爱吃的榴莲 , 一起迎接妈妈明宗萍 。
刚结束隔离点工作的明宗萍打开门 , 还未脱去外套 , 就被女儿紧紧抱住了 。 这个拥抱 , 足足晚了12天 。 这顿专属于一家三口的团圆饭 , 也晚了12天 。
夫妻二人相继进入隔离点工作
爸爸施福明是林源医院内科医生 , 妈妈明宗萍是该医院的急诊科护士 , 女儿施禹彤在外地上大学 。
因工作需要 , 1月6日 , 施福明进入林源一隔离点工作;1月11日 , 身为护士的明宗萍也进入了隔离点 。

本文转自:大庆网1月24日|给女儿做核酸 是他们第一次见到返乡的孩子
文章图片
明宗萍和女儿的合影
为隔离人员采集核酸、测量体温、送饭、消杀、回收垃圾……隔离点的工作紧张而忙碌 。 夫妻二人虽然在一起工作 , 可每天交流的最多的却是“某某房间终末消杀刚做完”“某某隔离人员要的手纸送去了”等 。 作为医务人员 , 夫妻俩几乎每天都要忙到后半夜 , 基本没多少交流时间 。

本文转自:大庆网1月24日|给女儿做核酸 是他们第一次见到返乡的孩子
文章图片
为隔离人员送物资的施福明
属于二人之间的小甜蜜 , 就是每天送餐和回收垃圾的时候 。 “隔离点四层楼 , 每天收集的垃圾有200多斤 , 三四十袋 , 餐盒也特别重 。 虽然每次我们都是五六个人一起运送 , 但每次他都会帮我分担了一大半重量 。 ”说起这些 , 明宗萍的眼睛笑得弯弯的:“我腰间盘不是太好 , 每次做消杀 , 也都是他替我去 。 ”
一家三口在隔离点隔空相守
1月12日 , 女儿施禹彤从天津返乡 , 以被隔离人员身份进入该隔离点 。
隔天一大早 , 明宗萍为女儿采集核酸 , 施福明为女儿送餐 , 这才见到女儿第一面 。
“真没想到咱们爷俩的见面地点会是在这里 。 ”这是施福明对女儿说的第一句话 , 站在一边的明宗萍当时就红了眼眶 。
夫妻俩住在一楼的医护人员休息间 , 女儿住在三楼隔离房间 , 一家三口就这样开启了长达十几天的隔空相守 。
从12日-23日 , 施禹彤见到爸妈的机会加一起只有十几次 , 每次相处只有两三分钟 。
施禹彤说:“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天各一方 , 而是住在同一栋楼里 , 却无法想见就见 。 ”
被隔离的日子寂寞而单调 。 16日晚 , 施禹彤和妈妈微信时委屈地哭了:“我觉得憋得慌 。 ”
明宗萍心疼女儿 , 心里一阵阵发酸 , 嘴上却安抚她:“一定要服从政府安排 。 ”
第二天 , 她安慰女儿:“比你小的孩子都在坚持 , 你也要加油哦 。 ”

本文转自:大庆网1月24日|给女儿做核酸 是他们第一次见到返乡的孩子
文章图片
给女儿加油的施福明
施福明也给女儿支招:“多看看书 , 分散下注意力 。 ”
当天 , 施福明在朋友圈中写下:“也许这是一种磨练人意志力最好的方式……希望我们医务工作者和被隔离的群众在人生难得的寂寞里做最深的思考……”
防护服上的图画
在爸爸妈妈的帮助下 , 施禹彤很快调整好了心态 。
“受我爸妈的影响 , 我大学学的也是医学专业 。 ”施禹彤坦言 , 她以前对医生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的信仰更多的是停留在字面上 , 通过这次隔离 , 才深刻体会到了这一信条的真实含义:“白衣执甲 , 逆行出征 。 即使见到他们的时候很少 , 可我依然能透过这些忙碌的叔叔阿姨的身影 , 看到他们的影子 。 ”
再见到妈妈时 , 施禹彤在妈妈防护服的一边写了妈妈的名字 , 另一边画了个小人儿 , 写上她自己的名字 , 还画了一只可爱的小熊:“妈 , 做好防护 , 累的时候想想我 , 女儿永远支持你 , 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