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上市三日股价翻倍!AI界第一段子手身价逾500亿( 二 )


中国AI企业长期价值之辩
商汤的成功IPO与股价暴涨,何以引起市场高度的关注?
围绕商汤的诸多争议,可以看作外界对中国AI行业近十年来商业逻辑与发展境遇的评判缩影。
多年以来,中国AI企业基本以to B的模式立足,其本质是定制化的“外包”业务。看似高大上的AI公司,干的却是给硬件公司做算法、SDK项目这类“最辛苦的活儿”,并且“落地口径窄,需求不稳定”。
进入垂直赛道时,AI企业遭遇传统产业龙头“+AI”的竞争。这背后,是AI公司过去引以为傲的部分技术正在通用化、大众化,不能将AI公司和非AI公司再作为简单有效的行业壁垒,某些通用性的、基础设施性的技术正在潜移默化的被所有行业内的公司所使用。
构建平台布局时,AI企业又面临BAT等互联网巨头免费开放平台的夹击。这背后的产业现实是,通用AI技术的门槛已降得非常低;而巨头们的算盘,是通过吸引更多企业用户入驻,打造生态并积累数据,并与已有的云计算等业务形成“AI揽客,云计算挣钱”的盈利闭环。
面对上述的产业现实,为何今日的商汤获得了资本市场的“高看”?
有AI产业人士持有一种观点,随着AI商业化的持续落地,各行各业也将出现越来越多的长尾细分需求,虽然应用频次较低,但拥有巨大的商业价值,是打通价值闭环的关键。行业内亦有论断:AI的商业化困难,最直接的原因在于,每一个场景的独特性决定了其定制化成本高企。
但中国完备产业链的庞大规模与复杂场景,在积累到一定量级后,能够实现“标准化+定制”的样板,这在电子商务F2C模式中已得到验证,在行业不断进化、案例不断积累的今天,标准比例不断攀升,定制化需求走向纵深,越过阈值后,成本将得到有效控制。
由此,原来技术路线是单一方向、单一路线的,而今天通用正在变成可能。强大的通用模型加上行业属性,就能够推动一个行业的突破。
但这些既需要专业AI团队的算法研究,也需要算力积累、平台建设的长期大资本投入。此前每一年,商汤把将近四成的收入投在核心研发上,成立至今在北上广、东京、新加坡等地建设了多处超算中心,在算力基础设施投入百亿。
AI不像消费互联网,能够依靠业务模式的迁移和大资本的涌入,快速创造业务、利润规模。技术研发、场景挖掘、市场教育、通用能力与定制化能力都需要时间,时间不可压缩,也不会辜负。
这使得商汤在“传统产业+AI”与“互联网开放AI平台”之间,探寻到了一个独特的生存地带。
就在几日前,徐立在上市仪式中深情的说道:“先有持续的大规模技术投入带来创新,再有商业模式发展,这是一条罕有人走的路。艰难之处在于商业的不确定性。但当我们看到人工智能在诸多行业突破了‘工业红线’的时候,让我们更加坚信技术突破能带来的普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