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昉的故事—龙图阁学士,心系百姓,悬壶济世( 二 )


由于书籍内容丰富 , 规模宏大 , 在编辑到第38卷的时候 , 刘昉积劳成疾 , 一病不起 , 由他的接任者继续完成 , 将后面的两卷合为一卷 , 另外又汇集了历代求子方作为卷首 , 至此 , 40卷全部完成 。 刘昉在病榻上仍然念念不忘《幼幼新书》的编写工作 , 临终时对主管学事的湘潭县尉李庚说《幼幼新书》还没有请人写序言 , 安排门生李庚为此书作序 。 李庚深受感动 , 欣然同意撰写 。 刘昉对《幼幼新书》倾注了全部心血 , 可惜 , 他没有能够等到书籍出版就与世长辞了 。

刘昉的故事—龙图阁学士,心系百姓,悬壶济世

文章插图

· 幼儿指纹诊病
中医四诊望闻问切 , 其中切就是切脉 。 但是3岁以下的幼儿 , 通常是通过观察食指的指纹来诊断疾病的 。 这种儿科特有的诊断方法最早记载于《幼幼新书》 。 通过观察小儿双手食指指纹的长短 , 可以判断疾病的深浅、善恶;细看指纹的颜色 , 可以判断病邪的性质 , 还能帮助了解病因及推断病邪致病的过程 。 现代解剖学研究也发现 , 小儿食指指纹相较于其他手指静脉粗而浅表 , 是最便于肉眼观察的手指浅表静脉 。 所观察部位的静脉因人而异 , 有单支静脉、静脉分双叉侧支等 , 不同分布情况与指纹的形态密切相关 。 可见 , 从解剖层面上来说 , 食指指纹能反映出个体差异 , 可以作为诊断的特有标志;而且这种方法观察的指标少而明确 , 易学易懂 , 又不会引起患儿不适 , 是历代儿科医家经常使用的诊断方法 , 一直沿用至今 。
为了尽可能恢复古医籍原貌、鉴别正误异同并阐发医理 , 使读者能更正确地阅读、研究和运用儿科医籍文献 , 在《幼幼新书》中 , 刘昉对辑录的医籍文献进行了校勘和注释 , 对古代的医用名词术语加以解释 , 同时阐述医学理论 。 例如 , 他分别对浮、沉、洪、微、紧等脉象的名称和概念进行了详细的解释:浮脉 , 就是按之不足 , 轻按才能感觉 , 好像摸在葱管上一样;沉脉 , 需要重按才能感受到 , 举起手指即无 。
由此可以了解刘昉治学相当严谨 , 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 所著的《幼幼新书》在儿科发展史上极具学术研究和临床运用价值 。
 
文章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