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年轻巨婴为何越来越多 成年巨婴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深度解析年轻巨婴为何越来越多 成年巨婴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在之前上海街头出现了这样的一幕 。
一位上了年纪的老阿姨在街上走着 , 后面一男子突然冲过来将她抱起 , 在空中狂甩 。
老阿姨试图挣扎 , 男子则加大了力度 , 强行将她往地上按 。

深度解析年轻巨婴为何越来越多 成年巨婴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文章插图
瘦弱的老阿姨被甩得站都站不稳 , 一个踉跄就摔倒在了地上 。
她疲惫又无奈地坐在台阶上 , 男子却愈发来劲:
脱掉自己的上衣 , 用力地朝着老阿姨的头部抽打 , 甚至将衣服甩在了她脸上 。
深度解析年轻巨婴为何越来越多 成年巨婴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文章插图
后来 , 周围来了一些保安 , 大家试图制止男子的疯狂举动 。
可谁知 , 这名男子非但没有收敛 , 反而更加猖狂 , 还拿了别人的扫帚 , 要过来殴打老阿姨 。
究竟是有什么不共戴天之仇 , 才能让他对一个瘦弱无力的老人下重手?
后来经过调查才得知 , 这名老阿姨 , 正是男子的母亲 。
当天 , 男子向母亲索要2万块钱还银行贷款 , 但母亲说自己没钱 。
男子便让她去向亲戚借 , 母亲不同意 , 他就直接动了手 , 对自己的母亲又是拖拽又是殴打 。
这一幕看得人又心酸又毛骨悚然 。
作家武志红曾在一本书种写道:
“中国人的集体心理年龄 , 没有超过1岁 , 还停留在口欲期 。”
有太多的中国式巨婴 , 把啃老当作理所当然 , 心安理得地拒绝长大 。
所谓“巨婴” , 从字面意思不难理解 , 就是有了成年人的年纪和身体 , 但心智还停留在婴儿阶段 , 呈现“幼态持续”状 。
他们虽然生理年龄已经是成人 , 但心理年龄仍似婴儿般 。
总是一味向父母、社会索取 , 永远以自我为中心 , 丝毫不会考虑别人的感受 。
一旦要求得不到满足 , 他们就会像没断奶的婴儿一样撒泼、哭闹 。
关于现如今长不大的“巨婴”还有哪些表现型 , 我们结合关于职场、时间观、反歧视、伸手党等方面的调查总结出这几类:
1.毫无责任心的职场队友
觉得“我不想做现在的工作 , 但也不知道自己适合做什么” , 这种迷茫的结果是 , 现在的工作也做不好 , 需要别人给随时收拾烂摊子;
成天吐槽工作 , 把“不干了”“过了年就辞”挂在嘴边 , 表现为说得特别多、做得特别少 , 除了抱怨什么都没留下;
做事水平三流 , 甩锅水平一流 , 只要出错就开始专业推卸责任;
从不主动沟通 , 开始沟通的时候一般是事情已经错到弥补不了的时候;
辞职的时候行动速度变为平时工作的三倍 , 没交接完的事情再也联系不上了 。
2.缺乏时间观念的人
把拖延当作常态 , 甚至做计划的时候需要别人把会拖延多长时间也考虑进去;
来不及做的事情还给承诺 , 事到临头才告诉别人无法完成;
对时间没有准确认知 , 约见面迟到半小时 , 并且每三分钟说一句“马上”、“快了” 。
3.蛮不讲理的反歧视和维权党
不能不喜欢身边的同性恋 , 吐槽一个人就算是歧视整个 LGBT 群体;
“反对美国人歧视我们!所以我要鼓吹中国人自己的个人英雄主义!”;
抱团贴标签 , 你们提供的服务不好 , 就是在欺负我们 XX 人;
越俎代庖 , 粉丝替明星抨击经济团队 , “我爱豆这样下去发展不好的” 。
4.无处不在的伸手党
能百度出答案的常识也要去麻烦别人帮忙解答;
参与网络讨论的时候从不手动搜索 , 只在评论区求链接;
虽然没出钱 , 但永远都在催字幕组做视频 , 不做或者发晚了还会生气;
无视版权 , 在漫画家微博下求无水印原图;
对师兄师姐 , “考研需要准备什么呀?”这种可能需要写本书才能回答的问题说抛就抛;
把友情建立在“这事对你来说不是很简单吗?凭什么不帮我做”上 。
姑且不对“年轻人中以自我为中心的巨婴是不是越来越多了”下最终结论 , 结合关于这个话题的讨论和调查 , 我们发现“巨婴现象”的产生大体上和这些原因有关:
深度解析年轻巨婴为何越来越多 成年巨婴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文章插图
1.这个社会延长了“长大成人”的时间
为什么以往对于成年的界定是 18 岁 , 但现在人们到 20 多岁了还觉得自己没有长大?关于美国年轻人更不愿离开家庭的分析报告中指出 , 社会结构上的原因包括:更长的寿命和更高的受教育水平使得年轻人离开学校的年龄变大、结婚年龄也推迟了;经济增长速度缓慢 , 使这个群体的就业率下降 , 并且更难找到高薪工作 , 总之在经济上独立的可能性降低了 。实际上由于全球化和城市化 , 这些已经不是哪个国家或者哪个阶层独有的问题 。
还有之前我们介绍过的一个研究中提到的家庭结构变化原因 。在少子化的社会里 , 人们得到更多来自家人的照顾 , 似乎没什么急着长大的必要了 。
2.跑偏了的“做你自己”
《时代周刊》曾提到一个说法 , 工业革命让人们开始能够更自由、灵活地选择工作和生活方式 , 信息革命让个体更有可能能够和公司相抗衡(创业家 vs 成熟企业 , KOL vs 传统媒体……) 。在日常交流和大众传媒中 , 成功人士们个人力量的光环被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并被强化 , 思考问题和做事的时候 , 人们也开始更倾向于以自我为中心 。
不过在好奇心研究所的调查中 , 我们发现 , 人们并不都对“自由”和“自我”有合适的理解 。
在日常中缺乏对这个话题充分讨论的情况下 , 人们对“自由”的追求可能跑偏成这样 , 在这些想法指导下的行为也可想而知:
搞不清自由的边界 , 把言论自由当作“我有在社交网络骂任何人”的自由;
把自由简单化 , 觉得什么都抬杠、单纯的反对就是自由;
滥用自由为自己的自私服务 , 比如把下载盗版当做分享自由 , “好东西应该让更多人看到”;
基本概念错误 , 如果质疑国家或爱国主义 , “你就不配拥有言论自由”;
毫无原则 , 将抄袭与致敬借鉴混淆 , 将恋童和恋爱自由混淆;
标准单一 , 比如把责任和自由对立 , 还被工作羁绊就不配拥有灵魂的自由 。
3.“你最棒”式和“会考试就行”式教育
有分析把“年轻人更加自我中心”的原因归结于 1970 年代在西方流行起来的鼓励式教育 。为了让儿童从小拥有自信 , 父母们会在教育中强化他们的自尊心 。这加剧了他们以自我为中心的倾向 , 也让他们学不会为别人考虑、无法承受挫折 。
此外还有对“直升机式家长”的诟病 。所谓直升机式家长 , 指的是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子女身边的父母 。
《儿童与家庭研究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指出 , 这种过度关注型的教育方式干涉儿童自主性和能力的发展 。所以直升机式的养育会带来的是依赖性的增加和自主完成任务能力的减弱 。
国内的情况呢?事实上 , 在好奇心研究所的调查中 , 我们发现鼓励过头似乎不是主要问题 , 人们“经历过、但最不愿意带给自己孩子的教育方式”是“打压式教育” 。而关于学校教育 , 大家“毕业之后 , 觉得重要但没有学习到位的东西“首先是和人相处 , 如何表达自己”以及“基本的逻辑思维方式” 。在考试更重要的大环境下 , 这些与个人成长关系更密切的素质被忽视了 。
深度解析年轻巨婴为何越来越多 成年巨婴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文章插图
4.大众文化日渐幼齿
前阵子有个说法是 , 自拍的流行说明了人们的自恋倾向 , 而在社交网络晒图和用滤镜修饰自己的行为加剧了这种自恋 。虽说对自拍迷恋到一定程度才能构成自恋 , 大部分人的自拍行为还没有到这种病态的程度 , 不过对社交网络的指责一直存在 。有分析说 , 以前儿童在和成年人的相处中能够观察到他们的行为方式 , 但现在大量使用电子设备和用手机互动使他们把更多经历放在和同龄人相处上 , 埃默里大学的研究者 Bauerlein 认为这种趋势是反智的 。
而关于大众传媒的影响 , 尼尔伯茨曼在《童年的消逝》里指出 , 图像时代 , 新闻和广告定位在十岁孩子的水平 。这使得“童年”不再有清晰边界的同时 , 也让年龄达到成年标准的人更难在心智上跨入成年 。
5.消费社会的最后一击
消费文化也许可以“背最后一个锅” 。
在这个快速、过剩和注意力分散的消费主义环境里 , 消费本身成为一种信仰 。人们追求社会认可的完美形象 , 年轻人自我实现的渴望建立在相当程度的物质主义之上——其实也并没有什么错 。不过 , 当人们越来越多地把重点放在记录、量化自己的饮食、运动 , 研究自己的基因上的时候 , 他们的生活重心的确转移了 。过去在广场上广泛存在的议论 , 已经被社交网络里的细分爱好所取代 。
因为无意或者无暇进行公共活动参与和讨论 , 无力进入这一类话题的情况越来越普遍 。谈论过公共话题并不会被视为当代年轻人的必备技能 。与此同时 , 消费主义又为试图躲避公共议题的人提供了庇护所——它消解了严肃和专业主义 , 让一切变得“别那么板着脸” 。
在把一切自己看不惯的行为都扣上“巨婴”的帽子加以抨击之前 , 或许我们都可以想一下 , 如何在现在的社会做一个“成年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