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荆门望楚》的创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赏析呢?

度荆门望楚
陈子昂 〔唐代〕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 。
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 。
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
译文

《度荆门望楚》的创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赏析呢?

文章插图
已经远远地离开了巫峡,一再瞻望着走下章华台 。
过尽了巴国的山山水水,荆门在濛濛烟雾中敞开 。
城邑分布在苍茫田野外,树林苍翠茂密,一望无际 。
今天我这狂傲的行客,谁知竟会走进这楚天中来 。
创作背景
【《度荆门望楚》的创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赏析呢?】这首《度荆门望楚》是陈子昂年轻时期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不详 。应当是公元679—公元680(调露)年间陈子昂初次出川应试途中入楚时所作 。
赏析
这首《度荆门望楚》洋溢着年轻的诗人对楚地风光的新鲜感受 。
荆门,由于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吴蜀彝陵之战就曾发生在这里,自古有“荆楚西门”、“荆门十二碚”之称,也是诗人出川,乘流而下的必经之地 。这一带,水势湍急,山势险峻,郭景纯《江赋》说:“虎牙桀竖以屹卒,荆门阙竦而盘薄 。圆渊九回以悬腾,湓流雷呴而电激 。”由此可见荆门山景观之胜 。
《度荆门望楚》的创作背景是什么?该如何赏析呢?

文章插图
首联两句,是作者对自己行程的交代 。诗首句“遥遥去巫峡”,“遥”远也,“遥遥”,远之又远 。从梓州出发,已经远远地离开了巫峡,巫峡居三峡之中,西起四川巫山县大宁河口,东抵湖北巴东县渡口,全长九十里 。过官渡口,至秭国,即“楚子熊绎之始国,而屈原之多里也 。”因此陈子昂诗中说:“望望下章台”,“望”,远看,“望望”,一再瞻看 。诗人以两组叠字生动地表现他此时心情,巫峡已相去遥遥,家乡更远隔重山 。初离故乡,乍入楚境,急切地要饱览楚国风光,因此望之又望 。“下”,写出了长江水势,从李白诗句“千里江陵一日还”就不难理解“下”字的意义和力量 。“章台”,《左传·昭公七年》:“楚子城章华之台 。”楚之章华台在今湖北监利县西北离湖上,也是陈子昂必经之地 。“章华台”表明已入楚境 。
颔联分承一、二两句 。“巴国山川尽”,度过荆门,生活了二十年的故乡巴蜀的奇山秀水此告别 。这句不仅是对地理分界的一种说明,更是概写此行所历的巴蜀山川,包括雄奇险峻三峡在内,“尽”字中同样透露出与巴蜀山川告别的依依之情 。“荆门烟雾开”,船未到荆门,远望两山对峙,但见烟雾缭绕,看不清前路;船过荆门,则烟消雾散,眼前豁然开朗,展现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开”字正传神地表达出“度荆门”后心胸豁然的那份舒展感和兴奋感 。而这种豁然开朗的舒展感又和此前舟行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崖叠嶂,隐天蔽日”的险峻逼仄感正形成鲜明对照,“开”字的精切不移于此可见 。
颈联两句,诗人更具体地状写楚境胜地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两句,对“烟雾开”三字,作具体形象的描绘 。城邑分畛域于苍野,可见人烟稠密,城邑不孤;树木断苍郁于白云,足见远树连天,碧野无际 。诗人极目纵览,楚天辽阔,气象开阔舒展 。
尾联是对“度荆门望楚”全部感受的集中表现:“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古有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今有狂歌入楚之客,歌而过荆门 。但“今日狂歌客”却显非昔日对现实不满的楚狂,而是对前途充满了美好憧憬的“狂歌”之“客” 。“狂”字是对初次离乡“入楚”,走向人生广阔新天地的诗人欣喜欲“狂”的感情的集中揭示 。诗写到这里,感情发展到高潮,诗也在“谁知入楚来”的逸兴飞扬、顾盼自得中结束 。一结可谓淋漓尽致,神情飞越,颇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味道 。用楚狂接舆歌凤典,单取其字面,且将“狂”“歌”“楚”三字巧妙地分置两句,表达与原典完全不同的感情 。
此诗笔法细腻,结构完整,由于采用寓情于景的手法,又有含而不露的特点 。由此读者可以比较全面地窥见诗人丰富的个性与多方面的艺术才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