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琳工夫制作工序

“白琳工夫”、“坦洋工夫”、“政和工夫”为福建的三大工夫红茶,而“白琳工夫”曾位列三者之冠 。观其形,细长弯曲色泽黄黑;闻其味,清气鲜纯毫香沁心;汤色明亮,醇和甜美 。这便是素以形秀有峰、金黄毫显而闻名于世的“白琳工夫” 。接下来,我们就来了解下白琳工夫的制作工序 。白琳工夫制作工序?自清代创制始至解放前,白琳工夫红茶是纯手作业加工,以民间农户、茶贩自设制茶作坊生产形式存在 。并由茶商、茶馆收购毛茶或茶青(鲜茶叶)进行精制加工成品茶 。?白琳工夫属于发酵茶,香味、汤色和叶底主要是在发酵过程中形成 。白琳工夫茶制作工序环环相扣、相辅相成 。?白琳工夫茶初制加工工序:采摘→萎凋→搓揉→解块→发酵→烘焙 。由于“白琳工夫”品质有其特殊的需要,所以十分讲究鲜叶原料的采摘嫩度,尤其是福鼎大白茶,更要求早采嫩采,否则芽叶过大,成品外形粗松,滋味淡薄,影响品质.?在初制工艺中,特别注意控制适度萎凋,以提高鲜酸爽度,并严格采取轻重揉结合,及时提取成形的芽叶,以保存毫芽.发酵叶先上烘,采用双复焙的方法,先以100~120(干燥机进风口温度,下同)高高温烘至八成干,继以85~95低温烘至足干.后一次烘焙,要”文火慢焙”,认真掌握火候,力求在透发毫香的经常上保持鲜爽特征 。?白琳工夫历史渊源?工夫红茶发端于福鼎白琳,工夫红茶制作技艺传承至今有250多年的历史 。据清乾隆己卯年(1759)任福宁知府李拔编撰《福宁府志》载:“茶,郡、治俱有,佳者福鼎白琳” 。可见,至少清乾隆时期,白琳就以产茶而著称,并受到地方主要官员的关注而载入史册 。福鼎早在唐代就有记载种茶的史料,唐代陆羽《茶经》记载:“永嘉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据考证,这里所称白茶山即指福鼎为白茶产地,主要分布在白琳、点头、磻溪、巽城、店下和桐山等地 。其中白琳、磻溪和点头是福鼎境内三大茶叶主产区,自清代以来,以福鼎大白茶、福鼎大毫茶等为原料,产制红茶,取名“白琳工夫”,名声大噪,远销东南亚及西欧各国 。?白琳工夫经过发端兴盛、由盛转衰、由衰转盛和兴盛式微等四个时期 。清代至民国之前为发端兴盛期 。据相关资料记载,清光绪年间,福鼎出境红茶2万箱,每箱50市斤,远销上海等地 。?民国初期,茶业由盛转衰,年产值不到百万元 。民国中期至解放前是由衰转盛时期,福鼎工夫茶主产区白琳、点头等地茶业十分兴旺,茶商贸易繁荣,茶栈茶馆林立 。茶商向洋行或大茶行承包精品工夫茶在指定港口、码头交货,再由洋行、茶行外销港澳及欧美各国 。在白琳本地,已经出现不少资本雄厚的茶馆,摆脱外地茶行、洋行的控制,将工夫红茶水运至营口,转运满洲里销往苏联 。解放后至六七十年代是工夫红茶兴盛式微期 。五十年代末,国际形势发生变化,国外对红茶需求下降 。七十年代初,红茶改制 。?以上内容就介绍到这里 。白琳工夫外形条索紧结纤秀,含有大量的橙黄白毫,具有鲜爽愉快的毫香,汤色、叶底艳丽红亮,因此又名“桔红”,意为桔子般红艳的工夫,风格独特,在国际市场上很受欢迎 。尤其是特级白琳工夫以其得天独厚的外形,幽雅馥郁的香气,浓醇隽永的滋味,被中外茶师誉为“秀丽皇后”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