氏族和家族的区别( 四 )


【氏族和家族的区别】六、陈郡谢氏
陈郡谢氏起家于魏晋时期 , 在著名的”淝水之战”中 , 以谢安为首的谢氏家族为东晋大胜立下至伟的贡献 , 奠定了陈郡谢氏为东晋以及南朝的当轴士族 。 陈郡谢氏还出了许多于文学贡献与艺术才能的杰出人物 。 由宋至梁 , 一直为士族领袖 , 与琅琊王氏并称”王谢” 。
陈郡谢氏在保卫东晋朝是有至伟的贡献的 , 著名的”淝水之战”以东晋大胜而终结 , 此战在后方指挥的谢安 , 在前方领兵作战的是谢石、谢玄、谢琰 , 谢氏一门多出功臣 , 此后一直为东晋以及南朝的当轴士族 。
陈郡谢氏之文学贡献与艺术才能的杰出人物:谢鲲 谢尚 谢奕 谢安 谢万 谢道韫 谢混 谢灵运 谢惠连 谢朓 谢庄等 , 优秀军事人才有:谢石 谢玄 谢琰 谢晦等 。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如林 , 能与琅琊王氏比肩并称的只有陈郡谢氏 。 门阀士族最为鼎盛之际是:”王谢”并称的年代 , ”山阴道上桂花初 , 王谢风流满晋书 。 ”
七、清河崔氏
清河崔氏在春秋时乃齐国公卿之一 , 至西汉时居住在清河郡(今河北清河县和山东武城县、高唐县) , 东汉以后成为山东望族 , 其中崔琰曾投曹操门下 。 南北朝时讲究士族门第 , 在北方后魏把崔氏被列为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 。 至唐代开国有五姓七望之说崔氏仍立其中 。
清河崔氏后长仕北朝 , 其中崔浩历仕北魏道武、明元、太武帝三朝 , 官至司徒 , 参与军国大计 , 对促进北魏统一北方起了积极作用 。 后人称颂为“南北朝第一流军事谋略家” 。
唐代崔氏仍然显赫 , 有23人做过宰相 。 清河崔氏曾分出一支为博陵崔氏 , 也为隋唐著名士族之一 。 到了后唐时期 , 崔氏的势力继续衰落 。 特别是在黄巢大起义的打击下 , 清河崔氏与其他士族的大族势力基本上消亡了 。
八、荥阳郑氏
荥阳郑氏起自西汉大司农郑当时 , 郑兴、郑众父子是东汉名儒 , 郑浑历任魏郡、上党太守是曹魏名臣 , 郑泰是扬州刺史汉末名臣 , 郑冲西晋太傅开国元勋 , 郑袤是密陵候西晋初名臣 。 郑袤子孙四世都是西晋重臣 。 郑浑八世孙郑羲是北魏中书令 , 郑羲子道昭为兖州刺史号北方书圣 。 郑羲兄弟六人都为北魏重臣 。 郑俨官至中书令等十多职 , 名震天下 。 郑浑十一世孙郑孝穆为北周中书令 , 郑伟为北周襄城郡公、龙骧大将军、江陵防主 。 郑孝穆子郑译为北周内史上大夫 , 助杨坚建立隋朝 , 被封为沛国公、祁州刺史 。 郑译子郑元寿历仕隋、唐两朝 , 官拜鸿胪卿 。 郑元寿堂兄郑善果 , 历任隋唐两朝的兵部、户部、工部尚书 , 卒于江州刺史之职 。 在唐朝 , 荥阳郑氏有十一人为宰相 , 其余节度使、将军、司马、参军多的无法细查 。 后因科举制的实行 , 影响逐渐衰落 , 但仍为天下郑氏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
九、范阳卢氏
范阳卢氏出自姜姓 , 齐国后裔 , 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秦有博士卢敖 , 子孙迁居至涿水(今涿州)一带之后,定居涿地,以范阳为郡望 , 后世遂称范阳人 。 始祖卢植以儒学显名东汉 , 肇其基业 , 三国卢毓位至曹魏司空 , 其后卢钦、卢珽、卢志、卢谌累居高官 , 至北魏太武帝时卢玄“首应旌命” , 入局朝廷 , 卢氏成为北方一流高门 。 北魏定一等大姓[王崔卢李郑](这五姓只指北方 , 不指全国) , 经西魏到北周 , 再由隋而唐 , 经唐代已衰 , 至五代基本消亡 。
北魏分裂后 , 战乱频仍 , 政局动荡 , 范阳卢氏受到打击 , 官位不显 , 部分成员入仕北齐、北周 。 唐初 , 李唐政权打击山东士族 , 范阳卢氏暂时沉寂 , 直至唐代中期复又崛起 , 不仅状元、进士、帝师 , 大出人才 , 有“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卢照邻 , “大历十才子”之卢编等等 。 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 , 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 , 范阳卢氏 , 贤良辈出 , 勋业灿烂 , 文豪蜚馨 。 乾隆皇帝也写下:“自古幽燕无双地 , 天下范阳第一州”的诗句 。 范阳望族已成为几百年来卢氏家族的荣耀 , 因而卢氏家乖亦冠以“范阳堂”的称号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