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疗的起源与发展( 三 )


 
除了以艾为主的施灸方法之外,明清时期还创出了其他的一些灸法 。 如“灯火灸”,系指用灯草蘸油点燃直接烧灼穴区肌肤的一种灸法 。 “阳燧灸”是利用铜镜集聚日光作为施灸热源 。 “桃枝灸”又名“神火灸”,用法与“雷火神针”相似,用桃枝蘸麻油点燃后吹灭,趁热垫棉纸三、五层熨灸患处,治心腹冷痛、风寒湿痹 。 另如鸡子灸、碗灸、麻叶灸、桑枝灸等 。 鸡子灸法为“鸡子煮熟,对劈去黄,用半个合毒上,以艾灸”;桑枝灸又名“桑枝针”,即用桑枝点燃吹熄后用火头灸患处 。

清代,是对我国灸疗法的总结时期,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是清代吴亦鼎所撰的《神灸经纶》一书 。 该书全面总结了清代以前有关灸法的理论和实践,参合了不少作者本人的临床经验,是一本集大成式的灸法专著 。 另如清代廖鸿润的《针灸集成》也收载了大量灸疗的历代文献,予以分类编排,对“发灸疮法”“疗灸疮法”“调养法”等都做了详细介绍 。 清代中后期,由于统治者的偏见,针灸疗法受到了限制 。 清代后期的统治者认为“针刺火灸,究非奉君之所宜”,明令太医院等官方机构废止针灸,导致了整个针灸学的衰落 。 但是,由于灸法简便易行,安全效佳,经济实用,深受百姓的欢迎,故在民间仍广泛流行,使得灸法不但得以保存下来,还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 火疗作为灸疗的一种表现形式,因其既取灸疗的温热之法,又避免了艾柱与人体直接接触的灼伤之苦,且治疗面积远大于艾条,再加之配合火疗药液,故效果独特,由此继续在民间流传 。
【火疗的起源与发展】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