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雪松主要病害与综合防治( 三 )



(3)小枝枝枯型主要发生于两年生小枝上, 危害严重的, 两年以上的小枝也有少量发生 。 两年生小枝上的病斑主要是早期枯死的侧嫩梢向小枝扩展的结果, 在扩展的过程中, 开始症状不明显, 后逐渐在枯梢和小枝交界处形成赤褐色凹陷的一圈, 继续扩展, 形成明显的病斑, 病斑不开裂, 有少量的树脂溢出, 用手剥开皮层, 可见病斑皮层和木质部皮层均变深褐色, 而木质部内皮层不变色 。 病斑扩展至小枝一周后, 病斑以上部分枯死 。 同样, 在阴雨天或雨后发病严重 。 枯死枝条少数是由前一年嫩梢上溃疡型病斑继续扩展引起的, 病斑逐渐扩展至一周后使小枝枯死 。 二年以上的侧枝枯死是受害严重时出现的, 症状同二年生小枝 。

发生规律该病的发生与流行与气候条件关系密切 。 高温不利于发病, 高湿有利于发病, 病原菌腐生能力强 。 病菌在20-22℃时孢子萌发率最高, 高温不利于该病菌的生长发育, 35℃时孢子的萌发率降低为0 。 该病在浙江于4月上旬开始危害, 5月上旬至中旬达到高峰期, 以后逐渐减少, 到6月上旬停止发病, 秋季也不再发病 。 由于病害的潜育期短, 孢子形成快, 因此遇上适合病菌生长的环境条件, 很容易造成病害流行 。 春季到初夏, 雪松植株组织幼嫩, 如果低温多雨天气多, 很容易发病, 但在气候干燥少雨的地区则发病轻微;秋季温度也适合病原菌生长, 但雪松嫩梢已经木质化, 不利于病菌侵入, 一般发病轻微, 但在秋季多雨的地区, 也常有发病 。

综合防治

防治雪松病害的根本措施是采用综合防治方法, 春秋两季适时施肥, 增强土壤肥力, 合理灌溉, 冬季注意做好防寒保护, 在此基础上分别在春秋两季适时作好化学防治措施, 可有效地控制雪松病害的发生 。 要控制雪松病害的发展, 任何单一的措施都不能收到理想的效果, 必须采用综合防治 。

适地适树应根据雪松的生态学特性选择地势较高、排水良好、土质肥沃疏松的中性至酸性土壤栽植雪松 。 同时注意不栽植在大气污染较严重的工业区及尘土较多的马路两侧 。 如果必须栽植在这些地区, 应加强栽培管理, 以增强树势、提高抗性 。

加强栽培管理雪松病害的发生从某种意义上反映出雪松的生长势开始衰退, 进一步加强水肥等栽培管理对防止病害的发生和蔓延十分重要 。 可以采取剪除病枝, 增施肥料, 加强管理以促进树体的生长势 。

1.栽植前树穴换土在一些土壤条件不理想的地方栽植雪松, 必须在栽种前将树穴中的土换入经筛选配制好的土 。

2.适时施肥, 增加土壤肥力春秋两季在树穴内开穴施肥 。 施肥量可根据树体的大小酌情考虑 。 一般15年生树可以一次株施250克复合肥, 春秋各施一次 。 防治病害时一定要配合施肥, 施肥时应注意春季多用含氮量较高的肥料, 秋季则必须多施含磷、钾较多的肥料 。

3.合理灌溉干旱季节及时开穴浇灌, 且一定要浇透, 等干透后再浇第二遍;雨季及时排水;封冻前要浇好冻水 。 来年春天若是土壤比较潮湿则要控制浇水, 反之则要浇透水, 以防止因干旱引起针叶大量脱落而减弱树势 。

4.降渍排湿雪松病害常在雨水多、土壤潮湿的环境下发生, 水多则有利于病菌的繁殖和侵染 。 因此在防治中可根据病害的发生特点, 进行松土、除草和排水降渍, 能抑制病菌的繁殖扩散, 促进植株迅速恢复生长 。

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控制雪松病害蔓延的重要措施 。 对雪松枯梢病有效的药剂有40%多菌灵胶悬剂1000倍液、7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700倍液、40%甲基托布津600倍液、多菌灵井冈霉素胶悬剂1500倍液等 。 于4-5月份喷洒植株的叶、梢、枝, 发病轻的地方可喷1-2次, 用药间隔为15天, 发病重的地方每隔10天喷1次, 直至病情得到控制 。 有腐烂病斑的树要用刀刮去病斑, 再涂刷药剂 。 如果发现根颈处有腐烂现象, 则要用同样浓度的药液开穴浇灌, 每月一次, 一般要3-4次 。 雪松梢枯病的化学防治可以在新梢(春梢和秋梢)刚抽梢时和新梢已抽出一半时用75%百菌清、50%托布津500-1000倍液或1∶1∶100波尔多液定期喷雾防治 。 发现病情后, 在每年的春夏季(4月中旬-6月初)及秋季(8月下旬-10月上旬), 于树干上发病处用刀刮平后涂刷上药液, 每隔15天一次 。 对成龄大树, 可用20克乙磷铝加70%敌克松10克混合液松土后灌根, 防治雪松疫病的效果很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