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起源于哪里,相声的来源与鼻祖( 二 )



相声艺术, 北京盛行较早, 最初是设一步帐, 一人坐于帐内, 学兽叫、鸟叫以及各种单独的声音, 听众在帐外围听 。 后来把它综合起来, 掺进一个故事, 成为较有系统的声音 。 这叫做“暗相声” 。 像当时一般流行的《醉鬼还家》、《五子闹学》等, 就是最显著的例子 。 《醉鬼还家》段子表演情况如下:忽听见帐内好像有一人在走动, 接着打门声、开门声、小儿哭声、夫妻吵架声、摔碗声、鼾睡声, 依次而至 。 听众捧腹大笑 。 再后, 把帐子去掉, 在地上拜一长桌, 一人立于桌后, 学各省方言以及各行各业的叫卖声 。 这就叫做“明相声” 。

据我所知, 咸丰年间, 北京有一朱绍文先生(别号“穷不怕”), 是最早说相声的人 。 他八十多岁时, 我才十来岁, 犹及得见 。 他原来是学京戏的, 唱小花脸 。 后来因为照清朝规矩, 不是天天能唱戏的, 如斋日(祭天、祭地之日)、辰日(皇帝、皇后、太后之忌日), 都必须停止动响器, 当然更不能唱了 。 这些日子总算起来, 每年多至五、六十天, 各戏园就得一律停演 。 若赶上所谓“国孝”(即皇帝、皇后、太后死了), 便要规定二十七个月不准唱戏 。 我本人赶上过光绪、西太后的国孝, 虽说是缩减了, 但还须百日不准动响器 。 百日后, 不准化装唱戏, 马鞭子只许用青、蓝、白三色, 不准用红的 。 这么一来唱戏的就失业了 。 朱先生想出一个办法, 拿白沙子撒地作字, 以吸引观众 。 等到大家聚拢之后, 他就在甬路旁边, 手拿竹板(不禁止)两块作响器, 唱几段小花脸数板, 再说几段小故事, 要钱 。 他还研究好了几个小段子, 如:“勃勃名”、“百鸟名”、“百兽名”、“百虫名”、“青菜名”、“京戏名”等 。 另外, 又自己编了五诉功——“胡不剌诉功”、“堆子兵诉功”、“棒子面诉功”、“夏布褂诉功”、“厨子诉功”;两本小书——《千字文》、《百家姓》等 。 这样他就绘声绘影地说起来了, 很受群众欢迎 。 以后他又把京戏中《背娃入府》、《一匹布》、《打沙锅》等戏的内容, 改编成小故事, 在街头演唱, 生意更加好了 。 于是每遇见辰、斋等日, 他就以相声补缺, 到咸丰国孝时, 即正式以说相声为生了 。 国孝后, 戏班再邀他去唱戏, 均行谢绝 。 以后又带徒弟, 即创出了这一行 。
相声起源于什么?相声艺术源于华北, 流行于京津冀, 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 始于明清, 盛于当代 。 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 一般认为于清咸丰、同治年间形成 。
相声是以说笑话或滑稽问答引起观众发笑的曲艺形式, 它是由宋代的“像生”演变而来的 。 到了晚清年代, 相声就形成了现代的特色和风格 。 主要用北京话讲, 各地也有以当地方言说的“方言相声” 。
2018年12月,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公布天津师范大学为相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基地 。
扩展资料:

代表人物
1、张三禄, 是当今社会见于文字记载最早的相声艺人 。 根据相关记载并推测:张三禄本是八角鼓丑角艺人, 后改说相声 。 他的艺术生涯始于清朝道光年间 。
2、朱绍文(1829-1904), 相声界的祖师爷 。 艺名穷不怕, 汉军旗人, 祖籍浙江绍兴 。 他演出时打击节拍的竹板上刻着“满腹文章穷不怕, 五车书史落地贫”的字句 。
【相声起源于哪里,相声的来源与鼻祖】3、抗日战争时期, 一些相声演员表现出民族气节 。 常宝堃曾经两次因为讽刺日治政府而被捕, 张寿臣公开赞扬吉鸿昌等人的抗日, 批评当局不抵抗政策;也曾为讽刺当时天津警察“贱”遇到麻烦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