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设计有哪些步骤,简述数据库设计的一般步骤( 三 )


3、逻辑结构设计:通过将E-R图转换成表 , 实现从E-R模型到关系模型的转换
4、数据库物理设计:主要是为所设计的数据库选择合适的存储结构和存取路径
5、数据库的实施:包括编程、测试和试运行
6、数据库运行与维护:系统的运行与数据库的日常维护
扩展资料:
设计原则
1、一对一设计原则
在软件开发过程中 , 需要遵循一对一关系设计原则进而开展数据维护工作 , 通过利用此原则能够尽量减少维护问题的出现 , 保证数据维护工作顺利开展同时降低维护工作难度 。
2、独特命名原则
独特命名原则的应用是为了减少在数据库设计过程中出现重复命名和规范命名现象出现 。
3、双向使用原则
双向使用原则包括:事务使用原则和索引功能原则 , 软件市场常见的索引模式有:多行检索聚簇索引和单行检索非聚簇索引 。  
参考资料来源:

数据库设计主要包括哪几部分 , 分别包括哪些内容 我就以一个学校的班级录给楼主做个说明吧比如你要做一个学校的网站里面有什么学生 , 班级 每个学生有一个账号那么你就需要一个张userinfo表 。 这表里面需要什么呢?最简单的只需要loginID和pwd就可以了 。 但是除了登陆还不够 。 假设我要知道每个学生的名字 , 那么我就又需要一个字段 , username这样在一个用户登陆后我们就能看到他的名字,对于一个班级系统来说 。 你可能需要知道这位用户是老师还是学生 , 这时又需要一个字段userType 。 对于一个校友录来说 。 不同的人应该是有不同的权限 , 这时你就可以加以个userLevel来记录用户级别(这里举个简单的,实际上大型系统很少通过一个字段定义权限 , 级别) 如果需要更安全的 , 你也需要用户的最后登陆时间 , 等等 , 这时又需要一个lastLoginTime 这样一张初步的userinfo表就完成 作为班级录 , 肯定需要知道用户是否加入班级 。 这时我们是否应该再给userinfo加个字段userClass.记录用户所在的班级ID呢?答案是否定的 , 首先你要考虑到用户和班级是一对多的关系 。 因为一个学生可能在很多班级呆过的 。 所以这时最好的做法是新建一张表 。 这张表记录用户ID和班级ID 。 这样就可以关联用户和班级的信息 这是一个简单的例子 。 。 所以你从数据库设计时应从你的系统实际需要去分析 。 分析你的系统需要什么 。 一点点 。 从最小的开始分析 。 慢慢从简单到复杂 , 要知道很少有人是能一步到位的 。 。 写的不是很完善 , 希望能帮到你 。
数据库设计的基本步骤 (1) 存储记录结构 设计综合分析数据存储要求和应用需求 , 设计存储记录格式 。 (2) 存储空间分配 存储空间分配有两个原则: ①存取频度高的数据尽量安排在快速、随机设备上 , 存取频度低的数据则安排在速度较慢的设备上 。 ②相互依赖性强的数据尽量存储在同一台设备上 , 且尽量安排在邻近的存储空间上 。 从提高系统性能方面考虑 , 应将设计好的存储记录作为一个整体合理地分配物理存储区域 。 尽可能充分利用物理顺序特点 , 把不同类型的存储记录指派到不同的物理群中 。 (3) 访问方法的设计 一个访问方法包括存储结构和检索机构两部分 。 存储结构限定了访问存储记录时可以使用的访问路径;检索机构定义了每个应用实际使用的访问路径 。 (4) 物理设计的性能评价 ① 查询响应时间 从查询开始到有结果显示之间所经历的时间称为查询响应时间 。 查询响应时间可进一步细分为服务时间、等待时间和延迟时间 。 在物理设计过程中 , 要对系统的性能进行评价 。 性能评价包括时间、空间、效率、开销等各个方面 。 ⊙ CPU服务时间和I/O服务时间的长短取决于应用程序设计 。 ⊙ CPU队列等待时间和I/O队列等待时间的长短受计算机系统作业的影响 。 ⊙ 设计者可以有限度地控制分布式数据库系统的通信延迟时间 。 ② 存储空间 存储空间存放程序和数据 。 程序包括运行的应用程序、DBMS子程序、OS子程序等 。 数据包括用户工作区、DBMS工作区、OS工作区、索引缓冲区、数据缓冲区等 。 存储空间分为主存空间和辅存空间 。 设计者只能有限度地控制主存空间 , 例如可指定缓冲区的分配等 。 但设计者能够有效地控制辅存空间 。 ③ 开销与效率 设计中还要考虑以下各种开销 , 开销增大 , 系统效率将下降 。 ⊙ 事务开销指从事务开始到事务结束所耗用的时间 。 更新事务要修改索引、重写物理块、进行写校验等操作 , 增加了额外的开销 。 更新频度应列为设计的考虑因素 。 ⊙ 报告生成开销指从数据输入到有结果输出这段时间 。 报告生成占用CPU及I/O的服务时间较长 。 设计中要进行筛选 , 除去不必要的报告生成 。 ⊙ 对数据库的重组也是一项大的开销 。 设计中应考虑数据量和处理频度这两个因数 , 做到避免或尽量减少重组数据库 。 在物理设计阶段 , 设计、评价、修改这个过程可能要反复多次 , 最终得到较为完善的物理数据库结构说明书 。 建立数据库时 , DBA依据物理数据库结构说明书 , 使用DBMS提供的工具可以进行数据库配置 。 在数据库运行时 , DBA监察数据库的各项性能 , 根据依据物理数据库结构说明书的准则 , 及时进行修正和优化操作 , 保证数据库系统能够保持高效率地运行 。 6.程序编制及调试在逻辑数据库结构确定以后 , 应用程序设计的编制就可以和物理设计并行地展开 程序模块代码通常先在模拟的环境下通过初步调试 , 然后再进行联合调试 。 联合调试的工作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建立数据库结构 根据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 , 用DBMS提供的数据语言(DDL)编写出数据库的源模式 , 经编译得到目标模式 , 执行目标模式即可建立实际的数据库结构 。 (2) 调试运行 数据库结构建立后 , 装入试验数据 , 使数据库进入调试运行阶段 。 运行应用程序 , 测试 (3) 装入实际的初始数据 在数据库正式投入运行之前 , 还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 制定数据库重新组织的可行方案 。 (2) 制定故障恢复规范 (3) 制定系统的安全规范 7.运行和维护数据库正式投入运行后 , 运行维护阶段的主要工作是: (1) 维护数据库的安全性与完整性 。 按照制定的安全规范和故障恢复规范 , 在系统的安全出现问题时 , 及时调整授权和更改密码 。 及时发现系统运行时出现的错误 , 迅速修改 , 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 把数据库的备份和转储作为日常的工作 , 一旦发生故障 , 立即使用数据库的最新备份予以恢复 。 (2) 监察系统的性能 。 运用DBMS提供的性能监察与分析工具 , 不断地监控着系统的运行情况 。 当数据库的存储空间或响应时间等性能下降时 , 立即进行分析研究找出原因 , 并及时采取措施改进 。 例如 , 可通修改某些参数、整理碎片、调整存储结构或重新组织数据库等方法 , 使数据库系统保持高效率地正常运作 。 (3) 扩充系统的功能 在维持原有系统功能和性能的基础上 , 适应环境和需求的变化 , 采纳用户的合理意见 , 对原有系统进行扩充 , 增加新的功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