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七有哪些风俗,七月初七的节日和风俗( 六 )



牛郎和织女结婚后,男耕女织,情深意重,他们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一家人生活得很幸福 。 但是好景不长,这事很快便让天帝知道,王母娘娘亲自下凡来,强行把织女带回天上,恩爱夫妻被拆散 。

牛郎上天无路,还是老牛告诉牛郎,在它死后,可以用它的皮做成鞋,穿着就可以上天 。 牛郎按照老牛的话做了,穿上牛皮做的鞋,拉着自己的儿女,一起腾云驾雾上天去追织女,眼见就要追到了,岂知王母娘娘拔下头上的金簪一挥,一道波涛汹涌的天河就出现了,牛郎和织女被隔在两岸,只能相对哭泣流泪 。 他们的忠贞爱情感动了喜鹊,千万只喜鹊飞来,搭成鹊桥,让牛郎织女走上鹊桥相会,王母娘娘对此也无奈,只好允许两人在每年七月七日于鹊桥相会 。

后来,每到农历七月初七,相传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姑娘们就会来到花前月下,抬头仰望星空,寻找银河两边的牛郎星和织女星,希望能看到他们一年一度的相会,乞求上天能让自己能象织女那样心灵手巧,祈祷自己能有如意称心的美满婚姻,由此形成了七夕节 。

(请给点分吧,虽然我是抄袭)
你知道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有哪些风俗习惯吗? 农历七月初七是我们中国人的情人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七夕或女儿节,这一天是女儿家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 七月初七之所以称为乞巧,是因为民间传说这天牛郎织女会天河,女儿家们就在晚上以瓜果朝天拜,向女神乞巧 。

她们除了乞求针织女的技巧,同时也乞求婚姻上的巧配 。 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深人静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
七月初七有哪些风俗习惯? 七夕习俗:
穿针乞巧:
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 。 《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 。 ”南朝梁宗谋《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外,或以金银愉石为针 。 ”《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 。 世谓之穿针楼 。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 。 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 。 土民之家皆效之 。 ”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 。 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输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 ”
喜蛛应巧:
这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其俗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之时 。 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说;“是夕,陈瓜果于庭中以乞巧 。 有喜子网于瓜上则以为符应 。 ”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 。 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 。 民间亦效之”宋朝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七月七夕“以小蜘蛛安合子内,次日看之,若网圆正谓之得巧 。 ”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以小蜘蛛贮合内,以候结网之疏密为得巧之多久”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说,七夕“以小盒盛蜘蛛,次早观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多寡 。 ”由此可见,历代验巧之法不同,南北朝视网之有无、唐视网之稀密,宋视网之圆正,后世多遵唐俗 。
投针验巧:
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的盛行的七夕节俗 。 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 。 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 。 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 ”《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请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 。 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租如锥,因以卜女之巧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