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的特征有哪些,恐龙地形特征( 六 )


大部分的恐龙要比大型蜥脚类恐龙还小得多 。 现有的证据表明, 恐龙的平均大小在三叠纪、早侏罗纪、晚侏罗纪和白垩纪都不断变化 。 大部分兽脚类恐龙的体重在100到1000公斤之间, 而全新世的掠食性肉食动物则多半在10到100公斤之间 。 恐龙的体重估计值, 大多介于1到10公吨之间 。 伦敦国立自然历史博物馆的一个研究指出恐龙的体重平均值约在100公斤左右, 而新生代的哺乳类体重平均值多在2到5公斤之间 。
从现有的状况较好的骨架来看, 最高和最重的恐龙是长颈巨龙(Giraffatitan brancai, 原名布氏腕龙) 。 长颈巨龙的化石在1907年至1912年间发现于坦桑尼亚 。 从多具大小相近的个体所组合而成的骨架模型, 现正展示于柏林洪堡博物馆, 该模型高12米, 长22.5米, 预期活体的重量在30到60公吨之间 。 最长的恐龙是27米长的梁龙, 是在1907年发现于美国怀俄明州, 现展示于宾州匹兹堡的卡内基自然历史博物馆 。 恐龙与其它爬行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它们的站立姿态和行进方式, 恐龙具有全然直立的姿态, 其四肢构建在其躯体的正下方位置 。 这样的架构比其他各类的爬行动物(如鳄类, 其四肢向外伸展)在走路和奔跑上更为有利 。 根据恐龙腰带的构造特征不同, 可以划分为两大类:蜥臀目(Saurischia)、鸟臀目(Ornithischia) 。 二者间的区别主要在于其腰带结构 。
大部分的蜥臀目恐龙都具有往前突出的耻骨, 而鸟臀目恐龙的每根耻骨都向后倾斜 。 除臀部结构不同外, 两类恐龙在生活及行为特征上也不同 。 蜥臀目恐龙包括以四肢行走的草食性蜥脚类恐龙, 以及几乎用两肢行走的肉食性兽脚类恐龙 。
蜥臀目的腰带从侧面看是三射型, 耻骨在肠骨下方向前延伸, 坐骨则向后延伸, 这样的结构与蜥蜴相似 。
鸟臀目的腰带, 肠骨前后都大大扩张, 耻骨前侧有一个大的前耻骨突, 伸在肠骨的下方, 后侧更是大大延伸与坐骨平行伸向肠骨前下方 。 因此, 骨盆从侧面看是四射型(除此之外, 还有其他区别) 。
蜥脚形类主要生活在侏罗纪和白垩纪, 它们绝大多数都是大型的素食恐龙 。 头小, 脖子长, 尾巴长, 牙齿成小匙状 。 蜥脚亚目的著名代表有产于我国四川、甘肃晚侏罗纪由19节颈椎组成的脖子长度约等于体长的一半的马门溪龙, 世界上已知体形最大的动物——易碎双腔龙 。
兽脚类生活在晚三叠纪至白垩纪 。 它们都是肉食龙, 两足行走, 趾端长有锐利的爪子, 头部很发达, 为最聪明的一类 。 嘴里长着匕首或小刀一样的利齿, 暴龙是著名代表 。 其余如异特龙、南方巨兽龙、棘龙等也颇具名气 。

所有恐龙名称和特点 看过电影《侏罗纪公园》的人们可能对其中的情节感到印象深刻, 恐龙虽然是已经灭绝的生物, 但是它们作为地球曾经的霸主, 其实对人类来说还是有很大的吸引力 。 借助于科技信息以及电影特效, 人们对曾经的侏罗纪时代发挥了无限的想象力 。
面对发达的科学技术, 有一部分人提出“穿越到侏罗纪时代”的设想, 如果75亿人类重新转换生存场景, 我们能否与恐龙分庭抗礼呢?
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性是, 恐龙十分强大, 人类相对来说比较弱小, 实在无法与之抗衡 。 并且侏罗纪时代的自然环境更加复杂, 人类很有可能出现氧中毒等情况, 我们并没有占据更多的优势 。
但也有说法认为, 人类凭借先进的科学技术, 其实完全可以在这场竞争中取得胜利, 这种可能性看似有些匪夷所思, 但是仍然有很大的把握 。
比如, 侏罗纪时代的植物种类更加丰富, 它们可以平衡供氧, 人类完全不用担心呼吸困难甚至因此中毒 。 同时, 侏罗纪时代的地球一天只有21个小时, 这可能会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是人类的适应能力较高,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