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血药物有哪些,抗凝剂种类五种( 四 )


其他外用止血药:可吸收创面止血封固剂、明胶海绵、吸收性止血绫、小蘖胺、云南白药、止血粉8号、止血消炎贴等 。
除根据药理作用分类以外,还可根据药物来源属性分类,分为化学药品(如维生素K系列)、生物制品(如血凝酶)和其他制品,生物制品所占份额较大,剂型以冻干粉剂居多 。 据中国药学会相关统计,中国医院用止血药市场规模达到了约15亿元/年,年平均增长率4.59%,基本保持一个稳定的用药水平,约有200家企业的产品参与止血药市场竞争 。 2004年根据全国16家抽样医院止血药销售金额推测,血凝酶的份额达33%,抑肽酶占15%,氨甲环酸占16%,凝血酶原复合物占7%,其余的依次为凝血酶、人纤维蛋白原、氨甲苯酸等 。

7注意事项
◎止血药应用注意事项◎
一、止血药以其药性区分有凉血止血、温经止血、化瘀止血、收敛止血之不同,临床应用须跟据药性选择相适应的药物进行治疗 。
二、止血药是治标之品,临床应用需配合相应的药物如清热药、温热药、活血化瘀药以及补益药,以标本兼治之 。
三、凉血止血药一般忌用于虚寒之症,温经止血药忌用于热盛之症,收敛止血药主要适用于出血日久不止而无邪瘀之症,以免留瘀留邪之弊 。
四、大量出血每有气随血脱、亡阳、亡阴之症,首应考虑大补元气、急救回阳以及挽回气阳,以免贻误病机 。
五、止血药用量与用法各自不同,有需炒炭者(艾叶),有不需炒者(三七),有主要用于汤剂者(蒲黄),有直接研粉吞服者(白芨),有需用量较大者(仙鹤草),当各随药性用之 。

止血药

8其它药物
◎具有止血的药物还有:
一、止血:荆芥、防风(解表药)、荷叶(清热药)、鹿蹄

止血药
草(祛风湿药)、降香(活血祛瘀药)、胡颓叶(化痰止咳平喘药)阿胶、山茱萸(补虚药)、乌梅(收涩药) 。
二、和血止血:当归(补虚药)
三、补血止血:龟板(补虚药)
四、收敛止血:马勃(清热药)、五倍子、赤石脂、禹余粮、石榴皮、刺猬皮、乌贼骨(收涩药) 。
五、凉血止血:栀子、白毛夏枯草(清热药)、代赭石(理气药)、黄药子(化痰止咳平喘药)、墨旱莲(补虚药) 。
六、化瘀止血:五灵脂(活血化瘀药) 。

9相关实验
凝血实验法
①凝血时间测定法 。 凝血时间的测定是观察中药对血凝机制有否影响的主要试验法 。 如发现中药提取物对凝血时间有所影响,可进一步考虑其他实验 。 所以本法也是筛选中药的常用筛选法 。 常用方法有玻片法及试管法 。 例如湖南医学院主编《药理学实验指导》,氯化钙的促凝血作用 。 仿照上法,可进行大黄石灰水的止血作用试验 。 采用本法测定时,除比较正常动物与服药动物凝血时间的差异外,对测试中药可设几个剂量组,并可采用已知中药或合成药作为阳性对照组 。 如止血环酸或止血芳酸注射液,可作为对照药,另设一组 。
②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法 。 本法是反映外源性凝血系统有无障碍的试验法 。
③中药对内源性凝血系统有关凝血因子的影响 。 在研究中药止血作用机制时采用 。 本法也是研究抗凝血药的常规筛选法之一 。
纤维蛋白溶解实验方法
测定中药对纤溶过程的影响,也是发现凝血药和抗凝血药的重要试验方法 。 因为用药物干扰体内的纤溶过程,可以发生凝血或抗凝血的作用 。 一般先用全血或血浆凝块进行纤维蛋白溶解活性测定,然后再进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测定 。
血小板功能实验
包括血小板粘附性及血小板聚集实验 。 二者均有体外测定法及体内测定法 。 一般采用体外测定法 。

推荐阅读